非遗项目基诺大鼓制作技艺数字化采集圆满收官——7天密林挥汗,定格千年基诺大鼓薪火相传

8月25日,随着基诺大鼓在传承人手中完成最后一道染色工序,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采集团队,顺利完成非遗项目“基诺大鼓制作技艺”数字化采集工作。从清晨入山寻木到深夜记录工序,团队以7天沉浸式的跟踪、标准化的技术采集,将这门承载基诺族迁徙史与民族精神的古老技艺,完整定格在数字时空里。

密林寻木:8小时“桑拿式”采集,迈出传承第一步

本次采集始于基诺山深处的一场“与自然的对话”。清晨8点,基诺大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白腊先便带领着基诺族老人及学生组成的制鼓团队,与采集团队一同钻进茂密雨林开展寻木工作。选树要挑硬木,树干要直、无虫蛀,这是大鼓能“说话”的基础。

整个制作过程按照基诺族传统从截断树干到初步打磨外形,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基诺族古训。彼时的基诺山正值高温季,山谷底闷热如“天然桑拿房”,采集团队成员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裸露的皮肤被蚊虫反复叮咬,却始终紧跟制鼓团队的节奏——4K摄像机全程记录寻木细节,同步捕捉树干纹理,随行记录员实时关注每一步工序的文化寓意,确保“从自然到原料”的过程无一处遗漏。

当树干被修整出大鼓雏形时,已是下午4点,整整8小时的密林劳作,让团队成员“累瘫在雨林边”。但看到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的木坯,回顾采集全程一滴雨没下,木头上也没有一颗虫洞,白腊先与团队成员们很是高兴,这为采集工作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匠心制鼓:7天复刻千年技艺,每一步都是“与历史对话”

若说寻木是“与自然的约定”,那制鼓便是“与历史的对话”。在基诺族文化中,大鼓不仅是乐器,更是民族的“精神图腾”——相传基诺族祖先玛黑玛妞靠大鼓召集族人、传递信号,如今的制鼓技艺,正是对这一历史记忆的活态延续。

景洪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在现场进行了指导协调,全程参与采集过程。白腊先带领团队完整复刻了基诺大鼓的全套制作流程:从“掏空木芯”(用凿子手工凿除内部木质,确保鼓腔共鸣效果),到“修形打磨”(用砂纸反复打磨鼓身,使其弧度符合基诺族审美),再到“绷皮固定”(选用牛皮,以竹篾绷紧后用木钉加固,保证鼓面张力均匀),最后是“打孔插梢”(在鼓身两侧钻孔,插入木梢用于悬挂)。每一道工序都无图纸参考,全凭白腊先的“手感与记忆”——这是他自幼跟随父辈学鼓,数十余年积累的“匠心密码”。

为精准留存技艺细节,采集团队采取“分镜头+多维度”记录模式:近距离拍摄白腊先凿木时的手部力度与角度,用录音设备采集凿子与木头碰撞的声音,远距离实时记录鼓身形态变化,甚至连老艺人擦拭工具时的动作、对年轻徒弟的口传心授,都被纳入采集范围。




基诺大鼓不是“制成”的,是“活”成的。非遗的珍贵,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人”与“艺”的共生——鼓身上的每一处斑驳,都是与虫蚁、雨水、时间博弈的痕迹;老艺人手中的每一次凿刻,都是对民族记忆的续写。

标准采集:数字化留存非遗基因,让千年回响跨时空

作为“非遗项目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编制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基诺大鼓制作技艺采集严格遵循国家非遗数字化采集标准,在数据格式、内容完整性、记录规范性等方面均达到专业要求。视频采集采用4K分辨率的多机位采集以及3D扫描技术,确保技艺细节清晰可辨,以及3D化数据和数字化呈现;音频采集使用无损格式,完整留存工具操作声、传承人讲解声及鼓身原始音效;文字记录按“工序名称-操作要点-文化寓意-传承人解读”框架规范填写,形成系统化记录文档。

历经7天持续推进,至8月25日采集结束,团队已完成该面基诺大鼓从原料甄选到成品制作的全流程数字化记录,同步整理形成传承人访谈资料(含制鼓技艺传承历程、文化内涵解读等内容),为后续数据处理奠定坚实基础。

传承永续:以数字之力让千年鼓响绵延

大鼓制作完成后,白腊先按基诺族传统敲响新鼓,厚重鼓声在基诺山回荡,满载着对非遗传承的期许。

本次采集不仅是一次技艺记录,更是一场文化传承实践:学生参与全程,在协助采集工作的同时学习制鼓技艺;团队与传承人初步达成共识,后续将推动数字档案在民族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助力非遗传承年轻化。

来源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杨奥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