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装大侠骑马硬闯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视频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视频显示,一名身着古装、头戴斗笠的“大侠”执意骑马进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遭多名保安阻拦后双方发生冲突。据媒体报道,“大侠”为网红张某,个人社交账号目前已注销。
视频中可以看到,在保安阻止进入后,“大侠”试图强行骑马闯入,争执中,保安手被马咬到,棍棒打到马头,“大侠”立刻向周围群众喊话:“看到没有,他打我的马了没有!”并反复向围观群众强调:“这个人打我马了!”这种行为让人质疑!“大侠”是正常说理?还是想博取舆论的支持?其注销个人社交账号究竟为何,不得而知。可以看到的是,事件发酵后,“大侠”的这场闹剧并未获得舆论支持,反而引发舆论对网红行为失范的激烈讨论。
这场闹剧折射出部分网红群体规则意识的集体缺失。“我是网红”的潜台词,是一种将个人特权置于公共规则之上的危险逻辑。当网红的身份成为破坏规则的通行证,当粉丝量与社会责任感成反比,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流量至上”价值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侵蚀。保安的坚守,守住的不仅是生态廊道的物理边界,更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文明底线。这种坚守值得全社会尊重,他们的尊严不应被所谓的“网红光环”所碾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网络自媒体、营销号和网络大V等,为了吸引关注度和流量,制造猎奇信息、挑起网民情绪或跟风炒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此类失范行为屡禁不止?除了个体素质因素,平台方的激励机制、粉丝的无原则追捧、监管的滞后与乏力,共同构成了这种现象滋生的土壤。当越轨行为能够轻易收割流量和打赏,当“黑红也是红”成为行业潜规则,势必形成破窗效应,诱使更多人铤而走险。
治理网络乱象,需要打好法治、德治、智治的组合拳。法律法规要及时亮剑,对破坏生态环境、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严惩不贷;平台方应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优化推荐机制,让正能量内容获得流量青睐;每一位网民也应自觉成为网络空间的“清道夫”,用理性判断取代盲目追捧,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令人欣慰的是,较多网民也认为这种行为是“寻衅滋事,应该封杀”。
网红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更应率先垂范,将流量转化为正能量,而非肆意妄为的“流星”。规则之马必须在文明法治的轨道上奔跑,任何试图跨越红线的行为,都必将被时代的缰绳勒住。
文旅头条评论员 沈洪森 文
责编 张楠校对 于轩昂审核 李元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