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政协报》头版聚焦|以史为鉴照征程 凝心聚力谱新篇——临沧市政协《“三好”临沧》文史资料编撰纪实

以史为鉴照征程 凝心聚力谱新篇——临沧市政协《“三好”临沧》文史资料编撰纪实

■本报记者 刘玲玲 通讯员 张建全 李青林

2021年8月19日,一封从北京寄出的回信,让整个佤山为之沸腾。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中深情寄语,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以下简称“三好”)。

这封承载着殷切嘱托的回信,不仅温暖着临沧各族人民,也点燃了全市系统梳理地方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豪情。

溯源“三好”深意 填补历史空白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的历史逻辑,需要从临沧百年沧桑变迁中寻找答案。

临沧,这片北回归线穿过的秘境,与缅甸山水相连,曾是近代列强企图窥伺的“西南门户”。面对敌人的侵犯,临沧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以不屈脊梁屡挫敌锋,用血肉书写了一部“守土护疆、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

三封书信,一条红线。历史的回响,总在关键时刻落于纸端——1936年,佤山17个部落王联名发出《敬告祖国同胞书》,誓死抗英保土;1953年,班老地方头人为争取班老回归给毛主席写信;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三封意义非凡的书信,清晰勾勒出临沧人民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精神谱系,映照着边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然而,作为云南“最年轻”的地级市,临沧波澜壮阔的近代史却长期面临“有史无书”的困境。特别是临沧当代史中独特的“三个三”特点——临沧地区的解放是党的三个组织、三个专区、三支部队协同作战的复杂历史脉络,使得完整呈现地方史成为一项亟待突破的学术难题。

历史的空白,恰是时代的命题。

临沧市政协党组在学习研讨和凝聚广大政协委员思想共识的过程中认为,“三好”嘱托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光辉典范,既充分肯定临沧各族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的生动历史,又对临沧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荣光指出具体方向和路径。

如何以“收信人”的使命担当,将这份厚重的嘱托从纸面落到实处,转化为一项项扎实举措与生动实践,成为市政协履职尽责的中心课题。

汇聚各方智慧 开启修史新篇

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走深走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共临沧市委要求市政协发挥文史资料编撰工作优势,系统梳理近代以来临沧的历史脉络和重大历史事件,征编一套史论结合、以史鉴今的文史资料,讲好临沧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厚植“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政治情怀,进一步凝聚“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强大合力,为临沧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为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三好”临沧》应运而生。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中共临沧市委领导下,市政协自2021年8月以来,将组织编撰《“三好”临沧》文史资料选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文化工程,高位推动、倾注全力。为了高质量完成编撰任务,市政协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政治自觉,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编撰工作专班。2022年2月,市政协正式启动《“三好”临沧》文史资料选辑征集谋划工作。同时,经市政协党组多次深入研究,于同年5月明确编撰框架:以临沧政协文史馆“党的光辉照边疆,政协委员心向党”展陈中的“三封信”历史逻辑为轴,系统整理并出版一部反映近代以来临沧人民“三打一拥护”光荣历史的权威读本,征编工作随之全面铺开。

在市委领导下,市政协与省档案馆合作,市政协主席李银峰多次带队赴省档案馆挖掘珍档,一批尘封多年的原始档案首次面世,其中,《胡忠华一本父尘抗英遗志枪决叛徒拥护抗日致龙云电》等珍贵文献的发掘,为那段峥嵘岁月提供了铁证,让历史的叙述变得“有血有肉”;为攻克出版难关,李银峰于2024年4月和2025年2月两度带队赴京,与中国文史出版社反复磋商,成功将《“三好”临沧》纳入重大选题。

一系列扎实的“组合拳”打下来,《“三好”临沧》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已从蓝图走向现实,让临沧的革命形象“立”了起来,让边疆的红色故事“活”了起来。

四年精耕细作 打磨文史精品

“编撰工作更像是一场汇聚众智的学术接力。”李银峰在回顾编撰历程时如此概括。他介绍,为确保《“三好”临沧》文史资料的学术质量与历史深度,市政协广泛争取各方智力支持,构建起一个跨地域、跨学科的专家支持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朱昭华厘清了中缅边界问题的历史脉络,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云南近代史学泰斗、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谢本书虽年届九十,仍悉心审读全稿并作序;云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云南民族大学原校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那金华,云南大学教授王文光、龙晓燕,也从民族史、地方史等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为书稿质量层层把关;中国文史出版社负责人及各位编辑花费大量心血精批细改,为本书的公开出版奔走操劳。

不仅如此,市政协紧扣“三好”主题,坚持在“征”字上用心、在“访”字上用情。其一,广泛发动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征集大量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围绕佤山幸福工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事件,开展系统性的重点约稿,累计征集并上报《“三好”临沧》稿件27篇,为这段边疆记忆留下了鲜活而坚实的注脚;其二,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对具有潜力的稿件与作者反复沟通并进行精心打磨,力求推出精品;其三,组织力量对胡德胜、赵三木嘎等重要历史人物后人进行深度访谈,抢救性挖掘出《委员一甲子 初心一辈子》《赓续祖先的英雄血脉》等一批珍贵史料,让那些即将消散的记忆重新“活”在纸页间。

四年磨一剑,心血铸华章。全体编撰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了权威资料查找、文稿撰写、审查出版等重重困难,最终成就两辑沉甸甸的成果。全书设“大国之殇”“边疆之痛”“寻路之憾”“回归之路”“幸福之歌”五大篇章,共约84万字,书写了一部边疆发展的宏大叙事史诗。其中,第十六辑入选202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三边三好”研究专项并获“良好”等次,已于2024年4月出版发行2万册;第十五辑也于近期正式出版。目前,两辑图书正在申报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这既是对编撰工作的肯定,更是临沧历史声音的有力传播。

史册焕发光彩 文脉滋养边疆

仲秋之时,万物有成。2025年10月14日,《“三好”临沧》系列文史资料发布活动暨编撰人员座谈会在市政协图书馆举行。座谈会上,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大学等单位相关专家,参编单位负责人及作者、受赠单位代表等共聚一堂,就这部凝聚4年心力的文史力作展开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这一刻,既为这项重大文化工程画上阶段性句号,也开启了临沧历史文化传播与研究的新篇章。

与会嘉宾表示,《“三好”临沧》作为临沧第一部近代通史,整体呈现临沧近代史的主要脉络,把临沧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贯穿其中,也把临沧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堪称“一部西南边疆的变迁史,一部临沧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史,一部临沧各民族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爱国史,一部边疆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的发展史,一部实现了编撰体例创新的地方史”。

“该书除了解决临沧历史研究的难点问题外,更为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找到了索引。”省档案馆副馆长段俐娟在发言中如是说。

作为本书的审稿人与作序人,谢本书深情地表示,《“三好”临沧》展示了临沧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对临沧各族人民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很有益的,阅读后让人心潮澎湃。

李银峰表示,《“三好”临沧》的出版发行,为做好新时代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积累了经验。将加大《“三好”临沧》系列文史资料的宣传推广力度,把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发挥好,共同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青史如镜,鉴往知来;初心如炬,照亮前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部文史力作必将激励临沧各族儿女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书写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华章,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画卷在滇西沃土上展示出愈加恢宏的气象。

来源 《云南政协报》2025年10月28日01版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