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望远镜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缪应答是云南最早一批天文爱好者,还在上小学的他自接触到天文,就再也没有放弃追“星”的步伐。
“我记得最早接触天文的时候,是我在街边捡到一本破书,这本书上介绍了一种用老花镜镜片做望远镜的方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缪应答历历在目,“回家后,我就找了家里老人的老花镜,用报纸卷成筒状,再把老花镜镜片镶嵌进去,对着这个原始的望远镜一看,第一眼就从里面看到了月亮。虽然与现在的器材相比,确实很落后,但那个时候居然通过这个原始的望远镜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这让我印象很深刻,也很受鼓舞。”
自此,缪应答在追寻天文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大概10岁的时候,有一次去逛新华书店,很偶然地看到一本叫《大众天文学》的书,是弗拉马里翁写的,那个时候这本书的售价是1元多,爸爸很舍不得给我买,但我还是坚持买下了这本书。”缪应答说这本书是他天文路上的启蒙书,引导作用非常大,“这本书介绍了地球,月亮,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陨星,恒星宇宙以及天文仪器等,我越看越喜欢,恨不得钻到里面一探究竟。”
在缪应答的前半段追“星”生涯里,因为器材的缺乏,他亲自动手做了5台望远镜。“那时候基本没有天文爱好者这一说,专业的仪器只有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才能接触,想要离星星近一点,就只能自己动手做。”在磨镜片这一技术上,缪应答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简单的望远镜就是由镜筒和镜片组成的,动手做望远镜不是件难事,难的是找材料。比如说磨镜片,磨望远镜的镜片需要很厚的玻璃片,但是这种厚度的玻璃片是很难找的,所以我当时想了个笨办法,就是将几块玻璃粘在一起再磨。”
自己动手做望远镜的日子直到缪应答工作后才结束,“工作后,经济条件好些,社会科技也更发达,我就找了一个在长春光机所上班的亲戚,帮我磨了一块望远镜片,这块镜片磨得精度很高,我拿回来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做设计图,再用金属条加工制作、装配,最终做成了一个我比较满意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至今仍然陪伴着缪应答,为他拍下各种天体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星星的“追求者”
“我接触天文的时候,在昆明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都是一个人出去观测星星。”1997年,缪应答带着自己做的望远镜,驱车到了昆明周边的一片山里,“那时通过电视的预告,我知道海尔波普彗星会出现,就带着器材去了,希望能够拍到它。”
海尔波普彗星没有让缪应答失望,当他独自在一块偏僻的山地里待了4个小时后,彗星出现在天空中。“当时很激动,因为要拍摄暗星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多方面的技术和器材支持。但这颗彗星很明显,肉眼都能看到,拍到彗星的时候,一扫我独自看星空有点害怕的心情。”缪应答笑着回忆。
对于一个执着而努力的人来说,运气总是用不完。2013年4月,“幸运”再次降临在这个“追星人”身上。“科学家预告艾森彗星会在2013年年底出现,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一般的天文爱好者是拍不到的,但在那一年的4月4日,这颗彗星却被我收到了相机里。”缪应答得意地说,“那次也是我在户外守了很长时间,拍到后放到计算机上寻找,竟然找到了一个可疑的目标,我对着星表一看,艾森彗星就在那个位置。那个时候的彗星还很远,没有被太阳风吹到,一般彗星都拖着尾巴,我拍到它的时候它还没有尾巴,很暗淡,但很难得,比我更早拍到它的只有新疆天文台。”
这些年来,人们对科普知识的求知欲更为广泛,很多人都加入到了天文的业余探索中。缪应答找到了“归属”,带着入门的爱好者们在追“星”路上勇往直前。“我们经常约着一起到远郊去拍摄天体,常常天不亮就到达目的地,摆好器材。吃在户外,有时候睡也在户外,能拍到一些少见的天文现象或天体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