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非遗 | 祭寨神林:哈尼族古老的生态文化表现 活着的民族文化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旅游市场的推动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遗丰富内涵,文旅头条推出"红河非遗"专题,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十一)

勤劳智慧的哈尼先民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梯田,梯田是哈尼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年农耕活动是否顺利、粮食是否丰收关系到一个村寨及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丰收与否,不仅是因人为的耕作技术决定,与是否风调雨顺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一年中的梯田农耕活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农业技术活动,也是重要的民俗活动。通过隆重的民俗活动来达到求丰收、庆丰收的目的,节庆活动中的《祭寨神林》自然而然地成为哈尼族与自然亲和、与人亲和的重要平台。

每年农历12月初属龙日,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一年一度的《祭寨神林》。活动所选的日子不尽相同,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的不同,使各地的梯田农耕分时线也不同,但《祭寨神林》的活动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第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家庭卫生,打扫村寨公共卫生、杀鸡、踩糯米粑粑、染三色鸭蛋,并且规定节日期间不许出工、不许吵架打架。同时,数名由村民选举出来的村寨里德高望重的男性代表咪谷到村边寨神林里杀猪祭祀,祈求寨神保护村寨百姓安康、六畜兴旺,来年梯田农耕丰收,然后把祭献的猪肉带回村中平均分给每一户人家,象征寨神赐予每一户人家的福分都是公平的。


第二、第三天开始摆长街宴。村寨里每家每户抬出一桌丰盛的食品,包括鱼、泥鳅、鳝鱼、鸭蛋、糯米粑粑片、花生、牛肉干巴等哈尼传统美食,品种多达十多种。长街宴可以是村寨与村寨亲戚、朋友互结对子,轮流摆席,共同接待外来的各民族亲朋好友。

一百多桌沿寨子道路弯曲摆开的长街宴,气氛隆重、热烈。节日期间,全村百姓吃同心饭、喝同心酒,本村之间、本民族之间,与其他民族的朋友之间共同交流、沟通、互相祝福,共同祈祷或庆贺梯田粮食丰收、家庭安康,其乐融融。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着新装,欢跳乐作舞。人们唱到“不跳乐作舞,寨子不安宁;不跳乐作舞,棉花不丰产;不跳乐作舞,粮食不丰收。唱啊唱,跳啊跳。”哈尼人认为,跳得越欢,来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气氛热烈、奔放,通宵达旦。

《祭寨神林》是哈尼族的标志性节庆活动,是哈尼族古老的生态文化的表现,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活着的民族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农耕活动时序的分界线,对于哈尼梯田农耕生产活动的有序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哈尼人的宗教情感与亲近自然,人与人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

《祭寨神林》对于哈尼族地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农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古歌古谣,具有丰富的、原生态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祭寨神林》随着梯田的产生而产生,伴随梯田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一直延续了上千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祭寨神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文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责编 童文文审核 代基凯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