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杨晓琼 何刚 )杀戏,主要流传于景东县和镇沅县交界者干河流域的九甲、花山一带,在景东县被称为“煞戏”,在镇沅县则被称为“杀戏”,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镇沅县努力拯救濒危戏种,认真组织开展“杀戏”公益性免费演出,让这一传统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融入到全国戏剧大家庭中去。
杀戏因其所演出的剧目多有砍砍杀杀的场面而得名,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的“变文”。它的前身为“鼓词”,乃是“子弟书”的变体,从弋阳腔中分支而出,属四大腔外梁山调子、邦子腔系之列。传入云南后,“杀戏”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民间稀有戏种,同时也被赋予了家兴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美好寓意。
近年来,“杀戏”在各种曲艺汇演中大放异彩,荣誉颇丰。2018年,由普洱市挖掘整理的杀戏剧目《三战刘丛》,参加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荣获“优秀汇演奖”与“传承奖”。同年,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8年(昆山)盛典展演,获得“展演奖”。2020年,杀戏曲目《韩信问卜》,在云南第二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中,获“优秀展演奖”。
今年以来,镇沅县文化和旅游局带队深入全县各乡(镇),部分村(组)、社区、学校开展“杀戏”免费公益性演出50场次,通过公益性演出,加强对“九甲杀戏”的保护和传承,以演出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对外宣传能力,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非遗,使濒危剧种“杀戏”有人演、有人传、有人看,带“九甲杀戏”走出镇沅,走向云南,融入全国戏剧大家庭。
镇沅县现有杀戏传承队伍1支(九甲杀戏队),成员60余人,均为九甲镇本地村民,在九甲镇果吉村建成杀戏传习馆1个,为杀戏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九甲杀戏队多次参与县内外重要活动演出,并与景东县两次代表普洱市参加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均获得“优秀汇演奖”。
杀戏在艺术上仍处于戏剧发展的初级形态,是一种古老而独具民族魅力的稀有剧种,是民族戏剧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艺术乃至相关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突出的价值。发掘、抢救、保护、传承杀戏,不仅能带动云南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戏曲音乐舞蹈艺术史,乃至对世界戏曲音乐舞蹈艺术的丰富、发展和完善,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普洱市非遗中心、蔡鸿媖、李红梅供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