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瘠的红土地,日复一日的枯燥劳作,豁达开朗、热情倔强的彝族擅于创造发明诸多节庆乐舞来装点和滋润生活。不胜枚举的节日庆典、欢畅无比的音乐舞蹈、类型各异的吹拉弹唱器乐等竞相绽放,哺育着生息在三迤大地上的这个古老民族。
本期,我们就专门来介绍彝族的节日庆典。
火把节和十月年是各地彝族耳濡目染、众所皆知的两大传统节日。除了这两个本民族公认且具有普遍性的节日外,云南境内尚有许多地方性的彝族节日,这些节日还往往突出支系特征和地域特点。彝族节日包括了宗教祭祀性的、节庆性的、纪念性的、社交性的、农事性的等五大类节日类型,每个节日基本上都有与节日相关的精彩故事和传说,内容广泛,富有趣味。
今天,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不断发展,彝族的各类节日庆典为旅游业注入和增添了恒久的魅力。云南民族村等旅游景点和旅游单位,已经把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提高旅游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和亮点。民族节日正日渐成为支撑云南旅游经济长足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后续力量。
先来看彝族最著名的节日——欢快的火把节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是彝族全民信奉的含有祭神祭田、祈求丰收、送祟祛邪等民俗内容在内的传统盛大节日,一般在夏至后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历时三天。节时,人们先抱着家养的子母鸡去田间地头祭拜田公地母,待杀鸡祭祖的晚饭过后,各家用松木、苦蒿杆扎成的火把举行点火仪式,让燃烧的火把绕屋内和屋外一圈,以示烧掉一切不吉之源,祈求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绕完房前屋后的火把,还可拿到庄稼地里绕绕,以示烧死或驱除害虫。之后,人们把燃剩的火把汇聚到村寨广场的篝火中,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人如潮,火如龙,彝山汇成了火的海洋,火的世界。节日期间还举行赛歌、赛马、斗牛、摔跤等文娱活动,青年男女就着这种好时机来交际择偶。
再来看具有彝族特色的比拼靓装的永仁赛装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有两个以赛装、选偶为特征的彝族传统节日,一个是大姚三台彝族俚濮支系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服装节,另一个是永仁直苴俚濮支系农历正月十五的赛装节。
永仁县中和乡直苴村彝族的赛装节,俗称“服装节”。据民间传说,很早以前,彝族猎人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在直苴一带开辟出良田沃土后,让邻里乡亲前来定居,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乡亲们为了报答兄弟俩的功劳,在农历正月十五给弟兄俩组织了一场赛装选妻的盛会。于是,赛装节作为当地彝族节日之一,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节日当天,彝家姑娘就会打扮一新,带着平日绣制好的多套服装,会聚到直苴村参加一年一度的赛装盛会。姑娘穿戴的帽子、衣衫、裤子、围腰、挎包、鞋子、鞋垫上都绣上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山茶争艳、喜鹊闹梅、蝴蝶采花等组合刺绣比比皆是。在这个爱美比美的日子,除了色彩斑斓的服饰展演,彝族妇女还可相互学习和交流刺绣、制衣的技术,青年男女传情递意、谈情说爱,在跳脚对歌场上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如今,赛装节扩大了规模和内容,开发和开展出彝族服饰比赛、民族民间体育竞赛、火把狂欢夜、对山歌、彝族文化传承、毕摩表演、赶山街等项目,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旅游市场正发挥积极作用。
在弥勒彝族民间,还有个祭火节
祭火节是彝族支系阿细人具有祭祀性和纪念性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三举行,主要盛行在红河州弥勒县一带,其中以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祭火活动极具代表性。据传,这是为了纪念以钻木取火方式取得火种而被尊称为火神的彝族先民“木邓赛鲁”举行的节日,以仪式和活动祈求火神烧尽污秽邪魔,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平安。
节时,人们晨起食用早餐,备好祭火的酒肉后,便把家中的火塘熄灭,清除火塘中的旧灶灰,等待迎接新火种。经挑选出来的青壮年男子则聚在村旁的密林中,用自制的红、黄、白、黑、褐五种颜色,在裸露的身躯上以各型火纹、动植物象征图案和五色连环图案等文面文身,并以树叶、棕皮、动物皮毛和羽毛等装饰头部和腰部。
化妆后的男性汇聚到指定的龙树边,在祭司毕摩的主持下,开始祭祀龙树、钻木取火、为村寨各家各户送新火种等仪式。待庄严肃穆的仪式结束后,用火种在村寨广场燃起篝火,经过化妆后的男女老少就围着火堆开始了跳火神、阿细跳月等娱乐打跳活动。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土主祭日二月八
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庆贺旧岁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庆性节日,广泛盛行于云南小凉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地彝族民间。各地过节的内容形式有所差异,但在节日当天,不外出生产劳作,全家人团聚在家里饱食一顿汇集五谷杂粮的节日盛餐,是各地彝族比较统一的习俗。
大理巍山一带彝族的二月八节,内容更丰富,节日氛围更浓重些。节日当天除了享受丰盛的节日饭餐之外,白天还要举行“祭密枯”的活动仪式。“祭密枯”只许本民族的男性参加,先在村寨路口以树枝围塞堵拦,不许外人入内,之后男人们汇聚在村中的黄栗树边,由毕摩吟诵祭祀用的《密枯经》,宰杀黄牛或猪等祭献物,共同祈求村寨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到了晚上,彝家姑娘小伙穿着节日的盛装,弹着月琴,吹着芦笙,汇聚在节日广场,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尽情踏歌跳舞。2007年3月,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召开的全国彝文古籍协作会上,经100多位彝学专家学者的一致倡议,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定为中华彝族同胞共同祭祀南诏土主的节日。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大姚彝族插花节
插花节是流行于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彝族俚濮支系中的纪念性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据传说故事,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勇敢坚贞、聪慧美丽的彝族姑娘咪依鲁而举行的。咪依鲁姑娘为使同胞姐妹免遭恶魔的凌辱,主动献身,在与恶魔结婚的婚礼上,同恶魔共饮放有马樱花的毒酒而身亡,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为民除害。
节时,人们摘来杜鹃花、山茶花等各色象征吉祥如意的鲜花,或编成花环挂在门上,或直接插在房角、畜圈、牛羊的角和农具上,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如将花插在老人的头帕上,则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把花插在情侣的发髻、衣服、芦笙上,表示爱慕之情。身着盛装、头插鲜花的青年男女,在竹笛、芦笙的伴奏下,还可手牵着手,在昙华山上尽情地踏歌跳舞。
下面我们来介绍彝族的第6个节日:文山彝族跳宫节
跳宫节,也称祭宫节,是文山州一带彝族白倮支系的祭祀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历时三天。节时,人们在宫头及其妻子宫主的带领下,汇聚到栽有金竹的宫坪上,围着敲响的传世铜鼓,举行祭山神、抢谷种、武装打斗演练、跳铜鼓舞等活动,用以缅怀和祭奠金竹救祖,护佑祖先击溃敌人,胜利保卫家园的历史。富宁县板仑乡龙洋寨和麻栗坡县的跳宫节极富传统特色。
接下来看看祭祀性节日——双柏彝族的“三笙”
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彝族支系罗罗颇的老虎笙、大麦地镇峨足村阿车人的小豹子笙和法脿镇白竹山周边罗婺人的大锣笙,统称为彝族“三笙”,都是以驱逐邪魔、免除灾难、祈求村寨和人户平安吉祥为目的祭祀性节日。小豹子笙和大锣笙大都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期间举行,而被外界称为“虎节”的老虎笙则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举行,历时八天。
老虎笙,彝语称为“罗麻”,是“三笙”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盛行于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一带彝族民间,是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当地彝族自称罗罗濮,意为虎族。老虎笙是彝族图腾祖先崇拜在彝族生活中的一种表现。仪式由接虎神、跳虎舞、虎驱鬼扫邪和送虎四部分组成,其目的是祈求虎神护佑村寨人畜平安,驱邪除祟。
届时,家家户户在家中供奉虎神,从正月初八开始,由巫师占卜择出8名男性,身披虎皮或画有虎斑纹的披毡,全身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并跳虎舞。每日增一虎,到正月十五日增至15虎。由黑虎头率领虎舞队伍,在大锣笙等器乐的伴奏下,跳着模拟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生产、生活、生殖方面的系列舞蹈,为村寨的各家各户驱鬼除祟、辟邪祈福。“虎亲嘴”、“虎交配”、“虎护儿”、“虎耕田”、“虎收割”等模拟动作表演,常常让身临其境的游客捧腹畅笑,留下深刻的彝家节庆印象。
彝族还有独特的十月年
十月年,又称彝历年,彝语称“库史”,也是彝族全民信奉的祭祀性传统节日。大都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中下旬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地自行选择吉日来安排,历时三天。
节时,村寨各家各院便晨起清扫房屋内外,祛除污秽垃圾等杂物,在家门口烧燃青松叶火堆迎接祖灵的到来。接着,杀年猪、烙煮荞饼,祭祀先祖神灵,祈求先祖赐福和保佑。
节日期间,除了闲着享受美味大餐之外,人们既可走亲串友、相互拜年,又可聚在一起举行踏歌、赛马、磨秋、荡秋千、摔跤等娱乐活动。
云南彝族还有个神秘的密枝节
密枝节是红河州弥勒西山、昆明石林圭山,以及巍山等地彝族,为祭祀神灵,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性节日。过节期间,只许男性参加,女性一般不出门出村,也不下地干活,只能在家做针线活,所以,将密枝节俗称为男人节。
石林彝族自治县及周边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密枝节,一般从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鼠日开始,到马日结束,共历时七天。届时,以村寨为单位,在“密枝翁”的带领下,男人们赶着羊和猪等祭献牺牲品前往密枝林,在林中宰杀牺牲品祭献给“密枝神”,举行祭山、祭树仪式后集体会餐,剩余食物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
密枝节以祭祀仪式祈求“密枝神”保佑村寨人畜平安,来年丰收,并告诫人们遵守村规民约,保护好森林资源。密枝节期间还组织撵山狩猎活动,人们可以分享美滋滋的山珍野味。
好了朋友们,本期我们集中介绍了彝族的节日庆典。下一集,我们将介绍彝族的民间舞蹈和山歌民谣部分的内容。欢迎到时候收听收看。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实施单位 昆明罗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谢同希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