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二十一集

本集专栏中,我们介绍彝族的医药科技方面几个重要的亮点。

一是早于《本草纲目》的彝药典籍:《双柏彝医书》

1979年在楚雄双柏县发现的《双柏彝医书》,又称《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成书于16世纪中叶的明代。

全书对16世纪前的彝族医药经验作了系统总结,约5000字,用古彝文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各种动物药和虫类药物。书中记录有近60种病例、87个处方和324味彝族药物。据有关人士推测,《双柏彝医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0多年。

二是曲焕章与伤科圣药:云南白药

曲焕章(1880-1938),字星阶,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一个彝族家庭。年幼时因父母双亡,师从游医在滇川黔一带辗转行医,积累了一些跌打损伤方面的药物医疗知识和实践经验。后经个人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于1902年研制成功一种能迅速对创伤进行止血,具有很强的散瘀消肿、活血化瘀功效的创伤药,取名为“百宝丹”。

此药是白色粉末状的中成药,曾为抗日战争时期赴山东徐州参与台儿庄战役的滇军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伤科圣药”,成为受伤将士的救命至宝。“百宝丹”是云南白药的前身,曲焕章因故去世后,其夫人缪兰英于1955年向新中国政府献出了“百宝丹”的秘方。

从此,“百宝丹”改名为云南白药,在政府的保护下批量生产,畅销海内外。其配方至今仍然是国家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今天的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云南白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工贸为一体的云南省大型综合性医药企业,资产过亿。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等系列产品,正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是彝药产业跻身中国三大民族药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彝族医药的理论研究、新药开发、药材种植培育、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楚雄彝族自治州作为《双柏彝医书》的故乡,成为云南彝药发展领域的领头羊。

彝族医药书籍《彝药志》、《楚雄彝州本草》、《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荟萃》等的整理出版;彝族品牌的“复方仙鹤草肠炎胶”、“灵丹草颗粒”、“排毒养颜胶囊”等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药准字批号药品的批量生产与市场投放;还有“盘龙云海”、“老拨云堂”、“万裕药业”、“万鹤鸣药业”等知名制药企业在楚雄的先后落户;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彝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建立;彝族天然药物种植基地建立和品种的种植开发等等,不但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促进和壮大了彝族医药的开发。

彝族药业的发展及其实践效果赢得社会各界和行业的认同,《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如《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的一个由糯米草根、紫草根等5种植物药粉末组成的彝药复方“号务宰莫”(又称“撒梅接骨散”),在治疗跌打骨折、外伤等方面有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的良好功效。

当代彝药正以其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成为继藏、蒙、维、傣、苗等民族医药之后迅速崛起的民族医药。根据目前全国40多家专门研制生产彝药的企业数量及其研制的药物品种和市场前景来推测,专家认为当前彝药的产业化开发程度仅次于藏药和苗药,已成为中国三大民族药业之一。

说完了彝族药业,我们接着介绍一下彝族最早发明的手榴弹:葫芦飞雷

早在19世纪中期的清代咸丰年间,哀牢山地区彝族抗清义军领袖李文学、杞彩顺等,曾发明出了最早的手榴弹——葫芦飞雷。

葫芦飞雷是用手投掷的一种小型爆炸物,因用葫芦作为载体而得名。“葫芦飞雷”制作方法是将火药和铅块、铁矿石碴或铁锅碎片等,放入掏尽籽实的干葫芦里,在葫芦颈里塞入火草作为引火物,使用时先将葫芦放入网兜中,点燃火草,将其很快抛掷出去。葫芦投中目标,火草燃及火药,即刻爆炸,导致铅块、铁矿石碴、铁锅碎片四溅,因而具有相当的杀伤力。彝族人民发明的葫芦飞雷远比20世纪初日俄战争时期发明的手榴弹早50多年。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成功投掷氢弹第一人:杨国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中爆炸成功。蘑菇云的升起,庄严宣告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在罗布泊区域成功地试验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飞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试验爆炸成功后,如何以战斗机投掷的方式来实现氢弹实战的目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时此刻,被后人誉为“彝族之鹰”的杨国祥应运而出。

曾任昆明空军副参谋长的杨国祥,1929年10月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小六垄(现称“小活村”)的彝族家庭,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空军优秀飞行员,第一个彝族飞行员。

1971年12月30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批准,时任空军某强击机团团长的杨国祥,熟练地驾驶着超音速喷气强击机,载着我国首枚实战用氢弹进行首次投掷试验。由于飞机故障,多种措施也未能成功投掷出这枚氢弹,在飞行油量不足,面临机毁人亡的关键时刻,杨国祥不顾个人安危,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科研成果,不离机不跳伞,毅然以超常胆略和精湛的飞行技艺,冒险带弹顺利返回基地,并实现了安全着陆。

当时,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带着氢弹成功着陆,这是一大奇迹”。 八天后的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驾机投掷氢弹,顺利按下投弹按钮,终于实现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的成功投掷爆炸,举国欢腾,震惊世界!因此荣立一等功的他被人们誉为搏击长空的“彝族之鹰”。

今天,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我们可以目睹当年杨国祥成功地驾驶和投掷中国第一颗实战用氢弹的超音速喷气强击机,聆听世界空军史上第一次携带实战用氢弹安全着陆的奇迹故事,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中国的第一颗实战用氢弹就是我们彝族人成功投掷的。

好的,朋友们,彝族的历法科技这一篇章,我们就介绍完了。下集开始介绍彝族的语言文字。欢迎继续收听收看,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