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这集我们继续介绍彝族的文学艺术;先从优美的叙事长诗说起。
早在唐宋时期,彝族叙事长诗已发展成一条与抒情长诗并行的创作潮流,形成了彝族诗歌史上一道别具风貌的人文景观,在彝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发掘叙事长诗最多的民族。《阿诗玛》《则谷阿列与依妮》《力芝与索布》和《美丽的彩虹》是叙事长诗的代表性作品。
一是,《阿诗玛》与《美丽的彩虹》。
《阿诗玛》是流传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一带彝族支系撒尼人民间的长篇叙事诗,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全诗1600余行,由应该怎样唱呀、在阿着底地方、天空闪出一朵花、成长、说媒、抢亲、盼望、哥哥阿黑回来了、马铃响来玉鸟叫、比赛、打虎、射箭、回声等十三个部分组成。
《阿诗玛》是一首反抗压迫,歌颂劳动、自由和智慧的叙事长诗。长诗以诗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赞美和塑造了一位美丽、勤劳、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的撒尼姑娘的艺术形象。阿诗玛虽然牺牲了,但她的灵魂不灭,精神不灭,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幻化成回声,永久回响在彝族山乡,永存在彝族人民的心中!
《美丽的彩虹》是流传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一带彝族民间的又一部凄美的叙事长诗。长诗叙述撒尼青年沙那和若资姑娘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情侣,但有钱人木格看上了若资姑娘,便请媒人来说亲,若资姑娘不答应嫁给木格。于是,木格妖言惑众,把若资姑娘一家撵出村子后,又暗害了沙那。沙那尸体被焚烧时,闻讯而来的若资姑娘呼唤着沙那的名字纵身跳进葬火中,“紧抱沙那,火中做新娘”。只见“两股青烟起,升上蓝天去”,一对情人的灵魂化作美丽的彩虹,高高地挂在天边。
二是,《则谷阿列与依妮》和《力芝与索布》。
《则谷阿列与依妮》主要流传于红河、玉溪、思茅及双柏县等地的彝族地区。长诗讲述龙宫龙女与人间孤儿相恋成亲的故事。故事将“龙女型”、“鱼姑型”、“田螺型”、“含羞草型”及“难题型”等多种小故事串连其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戏剧性强。让有情人历尽种种不幸遭遇和磨难而终成眷属的创作情节,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
《力芝与索布》是一首以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叙事诗,主要流传于红河彝族聚居地区。长诗讲述了英俊的猎人的儿子力芝,辞母寻伴侣,历经艰辛找到意中人索布,与之相亲相爱。但垂涎于索布美色的头人儿子阿吾,极尽阻挠迫害之能事,设计害死了力芝。誓死不从阿吾的索布姑娘,跳进焚化力芝的熊熊大火中殉情而死,他们的灵魂幻化成一对鸳鸯鸟。于心不甘的阿吾便下令家奴射杀,鸳鸯鸟的羽毛便飞上天空,一根飞到太阳里,变成了太阳姑娘,一根飞到月宫里,变成了月亮伙子。从此,“月亮绕着太阳走,月亮太阳永不离”。
接下来,我们介绍彝族文学艺术中,言真意切的抒情长诗。
彝族民间抒情诗源远流长。有关学者认为,彝族民间抒情长诗的萌芽,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先秦西汉时期形成,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成熟,宋元明清时期繁荣。
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抒情长诗最发达的一个民族。《阿惹妞》、《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哭嫁歌》,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是《阿惹妞》和《我的幺表妹》。
《阿惹妞》和《我的幺表妹》是同一首抒情长诗的两种版本,广泛流传于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彝族民间。长诗以表哥对表妹的痛苦思念作为抒情主线,使用反复比拟的艺术手法,以“表哥”的口吻,用“阿惹妞”歌体抒唱,抒唱了一对深深相爱的表兄妹,因受父母包办和买卖的婚姻阻扰,被拆散以后的相思之情和相念之苦。长诗以哀怨凄苦的语调深刻揭露和痛斥了奴隶制社会买卖婚姻制度下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二是,《妈妈的女儿》和《哭嫁歌》。
《妈妈的女儿》和《哭嫁歌》形如姊妹篇,是广泛流传于彝族民间妇女群属中的两首悲怨的抒情长诗,是奴隶制父权社会体制下彝族妇女的一首古老哀歌。《妈妈的女儿》大都在临嫁前的女性中传唱,《哭嫁歌》则是伴随着婚礼仪式哭唱的一种婚俗歌。两首抒情长诗的内容基本一致,均以哀怨忿恨的语调、催人泪下的情感,抒发和诉说待嫁女儿对家乡和亲友的眷念之情、对自身不幸婚姻的无奈心思等。
《妈妈的女儿》和《哭嫁歌》是一代代的彝族妇女用眼泪谱写出来的、饱含丰富思想内容和彝族女性心理特征的长篇悲歌、怒歌、哀歌,也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动人心弦的抒情长诗。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著名的彝族影视剧《阿诗玛》与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
彝族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间丰富的文学艺术题材,在新的时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文艺创作空间,各类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影视剧《阿诗玛》的诞生及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的出版发行就是其中的上乘经典之作。
1964年,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丽坤主演的电影《阿诗玛》在全国播映。在这部由彝族人主演的彝族题材的影视剧中,杨丽坤塑造的坚贞、美丽、善良的人物艺术形象,与云南秀美的山川湖泊、苍茫大地融为一体,以美的化身、爱的化身很好地宣传了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和云南的民族。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今日,因《阿诗玛》影视剧的宣传作用,“杨丽坤-阿诗玛-彝族-云南”的认识思维模式,感召和教育了数代后来之人。
由《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和《呼啸的山风》组成的《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是被誉为“当代彝族文学的奠基人”的彝族作家李乔的代表作。在反映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画卷的这部巨著中,李乔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了当代文学的题材内容,开辟了彝族文学发展史的一个新纪元。他的《欢笑的金沙江》成为彝族有史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
无论是杨丽坤与影视剧《阿诗玛》,还是李乔与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彝族人才和彝族题材的完美结合与成功实践,为西南边疆民族文学与民族艺术的建设开发做出了垂范,引领我们前进的思维和步伐。
好,彝族的文学艺术,到今天我们就介绍完了。下一集,我们共同来了解彝族多姿多彩的节庆乐舞。朋友们,下期再会!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实施单位 昆明罗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代汪媛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