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大理行】解密徐霞客进入滇西的第一站,祥云!

2022年1月18日,73岁的原大理州摄影家协会主席杨士斌和63岁的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刘瑞升来到普淜,他们约我一起重走霞客路,由于其他事情未能去,我只能远远地羡慕他们。春节过后,大年初八接到杨士斌的电话,我当即决定,这次一定要去重走霞客路。

祥云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处在“八郡通衢”的重要位置上。作为云南源文化的研究者、土生土长的祥云人,重走这一段路是一件极富当代意义的事。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两位巨擘,徐霞客和王士性对祥云都有着别样的感情,祥云是王士性考察滇西的根据地,是徐霞客进入滇西的第一站,王士性说祥云是“有五云神鹿之瑞”的地方,徐霞客则把青华洞命名为“滇西第一洞”。

大年初九,杨士斌和刘瑞升如期而至,我们经过了短暂的交流后,决定先去天华山,主要目的是为去水目山作准备。天华山的山体和青华洞山是相同的类型,这里见证了人类从石刀、石斧到笔墨纸砚的漫长历程,祥云最早的著述在这里写就,明代的李素、清代的张圣功二人辞官隐居于此。

天华山自然景观十分独特,危峰突兀,一步一景。站在这里看山,是这样;走一步再看,却是那样,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沿着山道,一转弯,一坐巨峰迎面飞来,天华山真是摄影家的天堂!蔚蓝的天空下,黑坳坳的山峰上,点点翠绿,万丈悬崖之上,时不时地有几处若隐若现的洞窟,引发无限的联想。不由得作一诗,云:

久慕贤名访华山,巨峰夺眼入云端;

天梯直通石龙挂,悬径扶摇上仙庵。

曲曲折折的山道,沿着山体向高处伸去,在天上的那一端是天华三庵的所在。据说,那里有石屋、石床。

天华山山体壮美,给人以开阔、自信的游历之感。在天华山上每一步都有与天越来越近的感受,登临四望,心旷神怡,“会当凌绝顶”的气概油然而生。距离、远近、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感,哪怕是稍稍的一点移动都会有所变化,何况又加了几道弯。高危的山体,加上过山车道一般的石径,有御风而上、如履薄冰的感觉……天华山的坡陡峻逼仄,处处危险,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压倒性力量,这种力量激发了强烈的征服欲,真是越攀越难、越难越想攀。

出了下庵,上一段小坡,抬头看看被削得平整矗天的山壁,蔚蓝的天空与黄白色的山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会有一片白云越顶而过,那景致只能看,说是说不出来的。山箐中的河流已然成为小沟,如黄豆般大小的游人,沿着小径冉冉而上,远处的游人自山腰冒出……

两贴摩崖平铺壁上,一贴是《天华山八景诗》,另一贴则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看张圣功的诗刻以及刘善祥题写的“云洱无双地、匡州第一山”的石刻,可惜我不熟悉场地,一无所得。再往前两步,一列小径自左下方与主道汇合,汇合之处的台阶上便是“仙人足迹”。这个“仙人足迹”略较成人的足迹肥大,如同是台阶生成时用力踩出来的,凹陷处光滑、细腻,不知道被磨了几百年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在祥云,这种神迹,比比皆是,最著名的神马留踪还是祥云古八景之一,那是一块石头上印着的马蹄与人足印。

这一段台阶是最后的一段,也最为陡峭,几乎是九十度。“每三休,甫造其极”,清人刘善溥诚不欺人。

来到上庵,便是三教阁之所在。三教阁建筑的妙处即在于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个半开放的溶洞,便是青华洞。三教阁硬是在此绝顶的小平地上顽强地生长出来。根据上山时的观察,中间的小平原是初创之时纯用人力填平了一部分小山间的小山箐而形成这样的一个小平地,因此,才能建起三阁。和建筑比起来,这种填箐为地的精神才是真正令我折服的。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柔弱不堪的人力,往往就是凭借这种柔弱的力量与大自然抗争。我想人生也应该如此。

对于我来说,天华山的两个天然洞穴真是雅聚之地,这样好的天然居室,位置高,又向阳,在石器时代,这算是顶配的豪宅了,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在这里读书、喝茶、聚友。“庵外有仙人床,下视万丈,无不股栗。据其上一呼,真云中啸傲,胜概依稀可想。仰视山顶,石龙倒挂,爪牙生风,鳞甲宛然,令人羡神工鬼斧之奇焉。”看着远处的白云、万丈的深渊,曾经的仙人石床、隐居于此著述的李素、抛官去职的张圣功和他的《梅坪诗集》、开发天华山的善士泰衡,以及对天华山颇有感情的刘善溥都已经找不到任何的痕迹了……

杨士斌和刘瑞升四处出击,非常高兴。按计划,我们接下来前往云南驿。到达云南驿的时候,已经快五点了,两位老师决定在云南驿吃饭,然后去拍古道。夕阳下的云南驿显得轻松、悠闲,居民们已经习惯了外地人的镜头,他们淡然自若,并没有感到羞赧或不自然。

(李传富 摄)

当我们返回酒店时,天已经黑了,杨士斌和刘瑞升游意未尽,计划第二天早上来云南驿看日出。第二天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到达云南驿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早到云南驿来,古驿道很安静,风景幽美。而杨士斌也给我普及了一些摄影的知识。一路上,我静静地跟着杨士斌和刘瑞升,看他们构图,给他们指路,听他们重走的感受,果然,云南驿的美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杨建军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