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蔡力盛:滇越铁路——激荡现代文明的乡愁之线

(石屏县博物馆展陈部主任 蔡力盛)

从1903年开始修筑到1910年全线通车运营的滇越铁路,是中国最早期修筑和通车运营的铁路之一。从中国铁路诞生的历史渊源和交通运输的角度看,滇越铁路的通车,以当时新型快捷的运输方式从根本上取代了云南古老传统的马帮运输,其本质是一种技术进步,对云南铁路自身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客观的启蒙和先驱意义。它在所经历的一百年社会变革中,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自身艰难的创建起步到快速的建设发展,体现了铁路不同时期的科技进步和运营成长,成了反映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的重要“活化石”。

滇越铁路的通车,是云南二十世纪上半叶较大的社会事件,自此影响了云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就连首次乘坐滇越铁路火车的经济特科状元石屏人袁嘉谷也赋诗道:“山川依旧物已非,云岭横贯大动脉。二月行程一旬度,万里雄关亟相随”。正如袁嘉谷对两位下属所说:“我不能说云南的振兴由此路始,但今后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却与滇越铁路通车密切相关”。

在滇越铁路沿线众多工程景观中,位于云南省屏边县湾塘乡伍家寨的“人字桥”是典型的滇越铁路工程奇观。人字桥横跨于四岔河深谷,全钢结构拱桥,桥面距谷底有100余米,两岸为陡峭的绝壁。全桥采用2万多件短而轻的钢铁杆件,当年由中国劳工徒步28千米一件件搬运到施工地点进行铆接组装而成。此桥形似一个张开双手和双脚站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巨人,支撑桥梁的两组拱架就像中国汉字的“人”字,因而,人们把它叫做“人字桥”。人字桥桥长67.15米,桥重179.5吨,由法国工程师保尔·波登设计,由法国巴底纽勒建筑公司建造,于1907年3月10日开工,1908年12月6日竣工。由于它与法国埃菲尔铁塔为一个时代的技术产物,也被称为“滇越铁路上的埃菲尔铁塔”。“人字桥”运营百年,至今仍完好如初,风姿依旧。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滇越铁路通车两年后,德国“西门子”生产的两台240 千瓦发电机由欧洲漂洋过海而来,在越南海防登陆后“乘坐”滇越铁路的米轨火车——路攀上云贵高原,成就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使昆明成为中国少数几个能够点上电灯的城市。同样漂洋过海而来的还有滇池里的“飞龙号”火轮船及开远的工业设备。

滇越铁路是云南的第一条铁路

也是大西南的第一条铁路

更重要的是它结束了

云南千百年来

人背马驮的落后交通运输现状

铁路所带来的先进文明成果及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刺激着滇南爱国商人的神经,火车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文明开化的时尚象征。在这种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以陈均(陈鹤亭)为首的一众滇南爱国商人,振臂高呼,自筹资金,为了滇南的经济发展、百姓的幸福生活开始筹建滇越铁路最主要的支线铁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临屏铁路”。个碧临屏铁路始于蒙自碧色寨,经个旧、临安(建水)到达终点站石屏。总里程177公里,采用寸轨铺设,轨距60厘米。从1915年开工至1936年火车开进石屏古城,历时21年时间。铁路,终于串联起了红河州的两座千年古城——建水和石屏。此后近百年中,这条铁路见证了两座古城无数家族的兴衰成败,无数家庭的离愁别绪。当然也见证了两座古城的沧桑巨变。

百年滇越铁路承载着滇南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牵动着滇南红河人民浓浓的乡愁。时至今日,滇越铁路对于沿线的红河人来说不再是一条单纯的“路”。它俨然已经幻化成了“家的方向”!无数“走西头”经营普洱茶的石屏商号把茶叶运到故乡石屏,又乘坐滇越铁路的火车一路南下,把普洱茶行销到世界各地。无数到石屏、建水的年轻人乘坐个碧临屏铁路的火车到达个旧,为“世界锡都”的建设奉献几代人的青春!这些千年古城的游子,滇越铁路对他们来说,就是家的方向!

我出生在石屏,滇越铁路同样也改变了我家族的命运。1937年,大字不识的祖父乘坐列车通过滇越铁路北上,投入抗日的最前线,跟随滇军横跨大半个中国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66年,父亲在外出见过“市面”的祖父的鼓励下,成为小山村唯一的大学生,穿着草鞋乘坐火车北上昆明求学。1998年,我再一次乘坐滇越铁路的火车北上求学……百年滇越铁路送走了无数滇南的游子,这些游子无论在世界各地或回乡建设家乡,心中总有一条“线”牵着故乡,这就是百年滇越铁路——一条慈母手中的乡愁之线!

今天,这条铁路正在开行三条旅游观光线路,分别是开远—大塔、建水—团山、石屏—建水。这条铁路正敞开它百年的宽厚臂膀,欢迎全世界的游客,沿着这条“慈母手中的乡愁之线”体验滇南最美乡愁之旅!

来源 云南红河发布

未署名图片来源于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各县市宣传部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