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如并蒂之花绚烂绽放,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文化瑰宝:岁月沉淀的深厚底蕴
20处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8处镇南八景历史景点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见证岁月的变迁。岔河彝族生态村,身披省级非遗保护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多重荣耀华服,德茂庄园与之共列国家AAA级景区之席;为传承文化,开展文艺演出22场,邀请21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现场展示,照亮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开展镇南月琴、阿苏者弹唱等技艺培训4场,镇南月琴与阿苏者弹唱弦音悠扬,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脉络。
“我从儿时就跟着老一辈学习传统技艺。”传承人李树明满含深情地说道,“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绝不能让它们失传。”正是这些传承人的坚守,让古老的技艺与旋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依然能够如清澈的溪流,缓缓淌入人们的心田,触动那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展现龙川独特的文化魅力。
彝绣风华:针尖上绽放的产业繁花
503位匠心独运的从业者,其中223位绣娘针线穿梭,通过举办彝绣培训4期800人次提升技艺水平。11家企业与18家个体户携手共进,绣出1102万元的营收佳绩,人均月入3000元。223位绣娘怀揣着对彝绣的热爱与执着,纤细而灵巧的手指上下飞舞,如灵动的蜂蝶穿梭于繁花之间,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是对生活的炽热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丁兰英的七彩彝绣更是脱颖而出,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表彰为“美丽工坊”,成为彝绣产业的闪耀名片。
“彝绣不仅是门手艺,更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绣娘杨丽香一边飞针走线,手中的绣布上渐渐浮现出栩栩如生的花朵图案,一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看着自己绣出的图案被大家喜爱,还能为家里增添一份可观的收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彝绣,这一指尖上的艺术,成为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尽情展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文化根基:服务民众的精神家园
29名文化管理员悉心守护2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77个文化活动室。他们每日穿梭其中,精心整理着每一本书籍,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而温馨的文化气息。35个农家书屋藏书77420册,2024年新增2730册书籍,带着崭新的墨香,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不断为这座知识的宝库扩容添彩,充分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31个图书馆分馆基层服务点配备79台电脑,为群众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68支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4264名演职人员以歌舞为媒,绚丽多彩的服饰、欢快活泼的舞步、悠扬动听的歌声,为乡村文化生活增添绚丽色彩。
“自从社区里有了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空闲时候变得大不一样了。”南秀社区居民李宝琼开心地分享着文化服务带来的改变,“以往大家只是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现在可以来这里看书、学习各种实用的技能,还能参加热热闹闹的文艺活动,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了。”这些文化设施与贴心服务,如同春雨,滋润着群众的精神世界。
文旅新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灵官社区秋葉田稻田理想研学基地是文旅融合的点睛之笔,集“研、学、吃、住、娱、购”一站式体验。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向远方的来客招手欢迎;孩子们在这里欢快地奔跑嬉戏,体验农耕的乐趣,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游客们漫步其中,品尝着地道的农家美食,感受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惬意。基地的建成,激活周边经济新活力,带动群众增收超1000万,提供210余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成为乡村旅游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典范。“研学基地的建成,让孩子们能亲近大自然、了解农耕文化,也给这里带来了人气和商机,真是一举多得。”秋葉田稻田理想研学基地的负责人马俊兴奋地说。
龙川江—灵官桥—山顶农庄—德茂庄园—罗家屯文化艺术村旅游环线,串联起“美丽乡村+”多元新业态,2024年全州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选址龙川观摩,同期成功申报云南省二级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志着文化旅游事业迈向新台阶。南华县龙川镇这座滇中小城,争以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向世界发出盛情邀约,共赏这乡村文旅融合的新画卷。
来源:中共南华县委宣传部
通讯员:曾艳梅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终审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