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绣:从千年技艺到亿元产业

每年正月十五,在永仁县直苴村,彝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集会,赛装比美、赛艺比技、打跳欢歌,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千年赛装节相生相伴的楚雄彝绣,被誉为“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更是以一针一线绣出惠民富民新画卷。

位于永仁县永定老街的“阳光永仁·彝绣创意产业园”,通过探索“传统工艺、定点帮扶、来料加工、自主创新、联名开发、高端定制”的企业生产模式,推动形成集彝绣传承、展示、设计、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放眼楚雄大地,彝家儿女用一双双巧手把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记述,绣在布中、穿在身上,用彝绣记忆厚重历史文化、多彩风土人情,使彝绣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新时代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楚雄彝绣服饰先后登上北京、上海及纽约、米兰、巴黎等国际时装秀场,在北京中轴线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时尚项目在东亚国家的首次会议落户楚雄,连续举办两届楚雄时装周……楚雄彝绣在传承发展中成为加快楚雄州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产业,成为展示云南文化的新名片和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载体。

彝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既是技艺,也是产业。

楚雄州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坚持变资源为经济、建园区促发展、以开放拓市场,千方百计拓宽农村绣娘增收渠道。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编制发布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在全国创新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等11项延链补链举措,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513个,培育彝绣规上企业13户,彝绣经营主体2200余户,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此外,全州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培育进入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名录174人。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共同开发彝绣联名款产品在全球销售,并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度融入全球刺绣品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持续打造彝绣产业链、供应链。千年彝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楚雄彝绣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助力彝家儿女实现蝶变。

2024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产值11.3亿元,6万余名绣娘人均年增收2至4万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彝绣美、产业兴、百姓富、乡村靓的彝绣锦程。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

楚雄州委宣传部 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