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金平县参会返程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后群,一下车便直奔更衣室,来不及拂去奔波的疲惫,便换上手术服投入“生命赛跑”。无影灯下,他的动作精准而沉稳,每一次落刀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
术后稍作休息,后群又带着温和的笑意走进病房。“莫大伯,今天感觉好些了没?”他俯身询问的声音里带着关切,手指轻轻调整着输液管,眼神扫过监护仪上的数值。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白大褂上,与病人们谈笑时的和蔼神情交织,勾勒出医者仁心的双重剪影。
后群36年如一日扎根边疆,以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用无私奉献诠释大爱,是手术台上分秒必争的“生命守护者”,也是病床前嘘寒问暖的“暖心医者”,是同事眼里的“学科领航人”,更是新时代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攻坚克难,以医术托起生命希望
自1989年从昆明医学院毕业扎根个旧以来,后群始终将“精进医术、服务患者”作为毕生追求。他攻克了儿童气管内异物取出术这一急危重症难题,成功挽救了数百名患儿生命,相关技术被央视点赞报道;他勇闯医学“无人区”,完成云南省首例经鼻内镜下眼眶内血管瘤摘除术、红河州首例鼻内镜下经蝶窦脑垂体肿瘤摘除术,将手术领域拓展至眼科、神经外科范畴;他创新开展低温等离子技术、鼻修复与再造技术等数十项新技术,累计完成15000余例鼻内镜手术零差错,创造了业内奇迹。
矢志创新,以科研推动医学进步
后群深知,医学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他主持参与27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设计的“具备切、吸功能剥离器”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7篇,参编医学专著2部,多项成果获省、州、市级科技奖励。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他紧急培训20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带队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目标,医疗队荣获国家级奖项8项,个人奖项63项。
薪火相传,以情怀培育医学未来
作为学科带头人,后群倾力打造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带领团队从“小科室”发展为涵盖全领域的特色学科,年均接诊超万人次。他建立“传帮带”机制,培养出一批亚学科骨干,更在金平、元阳等边疆县设立“后群主任工作站”,让优质医疗资源扎根基层,惠及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被誉为“不走的医疗队”。
扎根边疆,以奉献书写医者担当
36年来,后群的足迹遍布哀牢山深处。他享受省级劳模待遇,却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他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却将荣誉化为动力,全力投身滇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从“二级主任医师”到“云岭先锋先进个人”,他用孺子牛的奉献、拓荒牛的闯劲、老黄牛的韧劲,在祖国西南边陲树起一座医者丰碑。
医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与救治他人的热忱。后群在采访中说“36年来,支撑自己在从医道路上坚定前行的动力,源于一次气管异物患者的救治经历。过去,这类手术只能转到昆明进行,每当看到患者生命垂危、父母焦急万分的模样,我便下定决心要攻克这项手术。第一次成功为患儿取出气管异物、挽救其生命时,我目睹了父母从绝望到重燃希望的过程,深刻体会到挽救生命的意义与成功的喜悦。这份让患者重获健康、康复出院的快乐感,成为我坚守至今的信念。”
医路漫漫,初心如磐。后群以赤子之心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用半生坚守诠释劳动之美、匠心之魂。他是新时代劳动者的楷模,更是红河儿女的骄傲。
文旅头条通讯员 康斌 莫彦 文
图 红河州总工会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