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违”“四不放过”“重大隐患”……这些广大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常听到的安全生产专业术语(以下简称:安全术语),是精准描述风险、明确管理要求的“安全密码”,对保障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值此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之际,红河州总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将为你解码这些关键术语,助力每位职工都能成为安全隐患的“明白人”。
为什么必须掌握这些“安全行话”?
精准识别风险。安全术语是准确辨识工作环境中潜在危险及其严重程度的关键标尺,能够帮助我们客观评估风险等级。
有效保护自身。唯有清晰了解“风险在哪里”,才能正确采取防范措施,执行安全规程,避免伤害。
高效沟通协作。使用统一、精准的安全术语,能确保在报告隐患、参与安全讨论、应急响应时信息传递无歧义,加速问题的理解与解决。
履行安全职责。掌握“安全行话”,是职工行使安全监督权和有效参与用工单位(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语言,能够赋予我们清晰表达安全问题及关切的能力。
明确法规与管理要求。安全法规和用工单位(企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大量使用安全术语,理解这些“密码”,是知晓自身法定责任、遵守工作规定、理解安全指令的前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常遇到、必须了然于胸的关键安全术语有哪些?它们具体又代表着怎样的风险和要求?下面,就让我们逐一解码这些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词。
“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这是诱发安全事故的最常见根源。每位职工都依法享有拒绝违章指挥的权利,发现违章行为,应当勇于制止和举报,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的表现。
“四不放过”:指事故处理必须坚守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这体现对事故根源治理和预防的理念。
“重大隐患”:指危险性极大,可能直接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必须立即停产停业并进行整改的隐患。如:剧毒化学品违规超量储存、特种设备存在严重缺陷未处理、矿山存在重大冒顶或透水风险等。
“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也是事故的“苗头”或“导火索”。常见例子如:电气线路老化裸露、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进入生产区域不佩戴安全帽、消防通道或安全出口被堵塞、设备防护装置失效等。
“有限空间”: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可能引发中毒、窒息、燃爆等事故的空间。典型场所有:化粪池、发酵池、储罐、反应釜、地下管道、地窖等。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如:高压电、旋转机械部件、有毒化学品、高温物体等。
“重大危险源”:即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或设施。如:大型油库、液化天然气站、氨制冷站等。
“本质安全”:指通过优化设计、工程措施等手段,使设备或系统本身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自动保障安全,不发生事故。这是安全管理的最高追求。例如:设备的连锁保护装置、自动停机系统等。
“安全标准化”:指用工单位(企业)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涵盖安全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风险排查管控、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等核心要素。
“应急演练”: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所进行的模拟实战训练。这绝非“演戏”,而是关乎生命的真操实练。
“职业健康检查”:指依法对接触粉尘、噪声、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的健康检查,这是职工依法享有的权利。
安全术语是责任与风险的具象化表达,能够精准理解和运用不仅是红河州职工守护自身安全的必备素养,更是筑牢用工单位(企业)安全生产防线的基石。为将“安全密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河州总工会向广大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主动学:积极掌握安全知识,解锁“安全密码”,做安全明白人。
勤观察:时刻保持警惕,敏锐识别身边的“三违”行为和事故隐患。
敢发声:发现隐患和违章行为,立即向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报告或举报,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守规矩: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杜绝侥幸心理。
齐监督: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民主管理和监督,为安全工作献计献策。
多年来,红河州总工会积极履行工会组织职能职责,不断深化职工安全能力建设,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等务实举措,全力筑牢安全生产屏障。未来,红河州总工会将持续与广大职工携手同心,以安全护航发展,为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稳定动能。
文旅头条通讯员 康斌 文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
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