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李强总理指示要求,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更好推动旅居业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各州(市)、省直各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总结优选全省新涌现的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旅居实践。在去年推出八种业态 50 个典型案例基础上,围绕空闲农房利用型、特色产业驱动型、酒店民宿短租型、医养机构依托型、闲置房产盘活型 5种发展模式,新总结梳理了 50 个典型案例,编写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典型案例汇编二》,供全省各地发展旅居业参阅借鉴。
空闲农房利用型
组织引领盘活资产 发展旅居抱团取暖——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租舍村
一、项目概况
西一镇攀枝村委会租舍村坐落于弥勒葡萄观光大道旁,石锁高速公路、云桂铁路穿村而过,距弥勒城区5公里,距弥勒高铁站5公里,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湖泉生态园、东风韵之间。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具有发展旅居的区位优势。租舍村通过建好基础设施、盘活闲置民居、引入温泉资源,深挖本地民族文化和乡村自然风光,定期举办阿细跳月篝火晚会、阿细祭火表演等非遗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吸引省内外旅居客人纷至沓来。
租舍村共有341户1340人,主要经济来源依靠捡韭黄、外出务工。发展旅居后,村集体通过入股、房屋出租、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等方式实现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较2022年村集体收入32.72万元增长 205.62%。全村房屋共364栋,具备条件开展旅居服务的96栋,已投入旅居经营的35栋,旅居业已初具规模,2024年全村从事旅居服务人员突破百人,实现人均增收2万余元。
二、发展模式
(一)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思路。租舍村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因地制宜确立“盘活空闲房屋、优化旅居空间,依托民族文化、温泉资源,带领村民抱团发展打造幸福乡村”发展思路,变区位优势为转型优势、形成发展胜势。先后投入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建成街道、雨污管道、休闲农场(钓鱼、栽种体验区)、山货交易市场、美食体验区、灯光绿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二)多向借力,盘活闲置资源。通过村集体统一收储、引入社会资本、带动乡贤能人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发展多元业态。依托网格化管理, 摸清房屋资源家底,建立“一户一档”,将全村闲置的96栋房屋用于发展旅居。2022年村集体整合相邻的9栋房屋对外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玫瑰碗温泉酒店,2024年春节期间入住率达99%,带动群众自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旅居民宿35栋。
(三)集智发展,抱团促进增收。成立旅居协会,推动旅居民宿产业向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发展,使旅居民宿经济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筹建农文旅综合服务中心,为旅居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依托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成立文艺队,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民俗活动, 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旅居业发展使乡村闲置农房得以稳定利用,旅居客人多为川渝、东北地区退休人员,租期一般在3个月以上,最长达5年。
三、主要成效
(一)赋能产业振兴。成功探索出“党员示范、以宿带村、整村运营”乡村振兴经验,盘活闲置房屋建成网红打卡地,发展符合本村特点的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有效实现乡村旅居抱团式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村民四方共建,企业、集体、群众三方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培育发展特色民宿35家,2024年接待旅居客人6万余人次,人均消费580元/天,为农户带来了经营性收入、租金收入和工资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达3.2万元。
(二)赋能人才振兴。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旅居业,吸引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兴业,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气。为村民及周边“低于1万元收入”三类人员、脱贫人口提供就业岗位26个,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三)赋能文化振兴。依托租舍“樱花节”,向旅居客人展示西一独有祭火文化及阿细跳月民族文化,在重要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篝火晚会,打造文化展示窗口。2024年举办各种民俗活动10余场,引流10余万人次。
(四)赋能生态振兴。提升改造黑臭水体16亩,引入西山大物塘公司打造以垂钓为主的乡村生活体验综合休闲项目,让“黑臭水体”变“聚宝盆”, 旅居客人从平均居住3-5天跃升至1个月,实现生态宜居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