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南的美好,不只是风景,还有最美的他们。他们用热辣滚烫的言语,展现七彩云南的美;他们用暖心细致的服务,把云南“温度”传递给五湖四海的游人;他们敬业奉献,持续守护“云南旅游”金字招牌,他们就是——云南导游。2025年,文旅头条新闻网继续联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导游协会发现、传递云南文旅正能量,带大家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验“美好生活在云南”。
“我认为导游在旅行中扮演了如家人般的角色。”这是昆明导游协会的导游李威坐最常说的话。多年来,李导游以丰富的经验和无微不至的态度使游客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众多游客在云南找到除家之外的第二个港湾。他也用导游的专业性和暖心服务,收到了游客们的肯定。
李威坐作为家中老幺,最喜欢围在二哥身边,听他讲述山外的风物人情。那些故事像火塘里跃动的火星,落在他心里,点燃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最终牵引着这个彝族青年走出大山。最初,在酒店工作时,他观察到导游既能“游山玩水”,又能分享知识与见闻。随着百姓生活富足,旅游行业蓬勃持续,他认定这份职业就是自己的归宿。通过刻苦自学考取导游证,李威坐正式踏上了“摆渡人”的征程。
他是游客心中的“定海神针”
旅途中总是充满着未知,而李威坐最珍视的恰是危难时刻被赋予的信任。他感慨道:“游客遭遇突发困境时,那种无助几乎让人崩溃,这正是我该站出来排忧解难的时刻。”凭借多年经验积累的应急方案,他总能四两拨千斤地化解危机。混乱中,他如定海神针般掌控全局,每当难题解决,看到游客感激的笑脸,他都觉得无比满足的觉得:“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真正有用。”
温情故事只是他寻常的剪影
在李威坐18年的导游生涯中,有许多温暖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让他对生命和亲情有了更深的体悟。回顾带团时印象最深的回忆,李威坐说起了当初德宏旅途中的一段故事。当78岁的上海退休教师因腿肿无法走下勐焕大金塔陡峭的石阶时,导游李威坐执意背起了老人。汗水浸透了他的后背,而老人温热的泪滴落在他仰起的脖颈上,对同伴哽咽说道:“我两个儿子都没背过我。这个云南导游,我一辈子忘不了。”这温情一幕,是李威坐18年导游生涯的寻常剪影。对他而言,导游从来不只是讲解景点,而是成为游客在陌生土地上的“家人”,这些经历也让他对生命和亲情有了更深体悟。
李威坐视游客如家人的待客之道朴实而深刻,而这种 “亲情服务” 理念,也巧妙地渗透于他工作的方方面面。旅途中,他时刻操心着游客是否玩得尽兴、吃得舒心、身体无恙,这份细致关怀,往往连普通朋友也难以企及。讲解时,他善用故事与比喻,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可触。曾有一次,在丽江木府前,他讲述了一段徐霞客与土司木增的知交故事,瞬间点燃了游客的兴趣,让大家更深入地领略到景点背后的文化魅力。
他摆渡他人,也摆渡自己
导游生涯不仅温暖了游客,也重塑了李威坐的人生格局。行万里路让他眼界开阔,处理无数突发状况锻造了他强大的抗压能力。“见了人间百态,反而对物质攀比失去了兴趣,”他坦言。这份职业让他学会接纳平凡,在浮躁世界中修得一份豁达与从容。
如今,当李威坐穿梭于云南的山水之间,他肩头背负的不仅是游客的行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对他而言,导游不仅是职业,更是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他以彝族的真诚为砖,以游子的热忱为梁,在游客心中筑起了一座名为“家”的驿站。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实习生 周元 文
受访者 供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朱正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