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清晨的云南双柏县大麦地镇,薄雾笼罩着连片的菌棚,彝族群众正忙着采摘新鲜的栎窝菌。这些曾藏在深山的“山珍”,如今通过标准化种植、全链条开发,成了各族群众的“致富菌”。近年来,双柏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4年,全县食用菌产业产值达3.48亿元,带动1.9万人次就近就业,用小小的菌菇撑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靠山吃山:让“野山珍”变成“家常菜”

双柏县地处北亚热带,森林覆盖率高,立体气候明显,孕育了松茸、松露、鸡枞等数百种野生食用菌。过去,这些“山珍”藏在深山人未识,即便被采挖,也因分散经营、缺乏规范,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守着聚宝盆,却过着穷日子”,是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

转机始于对资源的系统开发。县里规划建设松茸、块菌等5个保育基地,总面积达25万亩,在马龙河森林管护所建成的首个50亩野生菌保育基地,成了“野菌驯化”的试验田。同时,引育7家种植企业、4家菌棒生产企业、27家加工贸易企业,从菌棒培育到精深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步成型。

在新厂村委会的山林里,“包山养菌”的创新做法让野生菌焕发新生。通过将松茸产区林地划片承包给村民,延长承包期至10年,鼓励承包户科学管护、保育促繁。曾经“谁采谁有”的无序状态,变成了“管护有责、收益有份”的良性循环。如今,1680亩松茸保育基地的产量从300余公斤增至1200余公斤,产值从12万元跃升至40余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余元,山林间的“野味儿”成了可持续的“摇钱树”。

多元模式: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过去自己种菌,技术没谱、销路没底,现在企业包技术、包回收,我们只管安心种。”说起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大庄镇农户李正华算起账:家里3亩地种香菇,一年能收4000多公斤,加上在基地务工,年收入超5万元。

双柏县创新推出多种联农带农模式,让小农户稳稳嵌入产业链。健臣食用菌有限公司的“五位一体”模式颇具代表性:企业提供菌棒、技术和保底价收购,农户以土地入股或流转获租金,在基地务工挣薪金,村集体和党组织协调资源、监督保障。该公司年生产香菇350吨,带动298户农户直接增收,还通过收购玉米芯、秸秆等菌棒原料,让1200户农户间接受益,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零散农户抱团发展。学建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组织17户农户发展香菇140亩,创新“菌菜轮作”模式,带动种植小米椒1480亩,年产值超2100万元。新厂村委会盘活20亩撂荒耕地,试种反季羊肚菌,每公斤售价达380元,是常规价格的2.7倍,一块地长出“两份钱”,还提供300余人次就业岗位。

村企共建让集体资产活起来。大麦地村委会建栎窝菌种植基地,交由企业运营,村集体收租金,企业省投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基地年产栎窝菌30吨,产值75万元,成了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器”。

全链发力:让小菌菇有了大市场

走进双柏县彝柏味农产品加工厂,工人们正将新鲜菌子加工成菌酱、菌干。“过去卖鲜菌,保鲜难、价格波动大,加工后保质期延长,附加值翻了几番。”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开发的即食菌产品远销北上广,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双柏县下足了功夫。全县培育出“罗少人家”“彝柏味”等4个注册商标,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哀牢山珍”品牌逐渐打响。通过引进加工设备、开展技能培训,300余名农户学会了菌菇深加工技术,从产业链末端走向中端。

科技创新为产业提质。县里与省科院、省食用菌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仿野生种植技术让香菌单产提升30%,反季种植技术打破季节限制,让菌菇“四季鲜”。

现在双柏县的菌菇不仅走进菜市场,还登上了电商平台、高端商超,甚至出口海外。从山林到餐桌,从鲜品到精品,小菌菇的“旅程”越来越远,带给群众的收益越来越多。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双柏县以菌为媒,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让各族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这颗小小的菌菇,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

双柏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李舒琪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