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潮流下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加强系统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等,推动全民共赏文化遗产、共享文化红利,让沉睡的文化遗产走入街头巷尾,融入百姓日常,成为普洱打造“香遇绝版普洱·细品茶咖生活·乐享别样风情”新兴旅游城市的强劲引擎。
非遗“浸润”生活,城市文脉焕发光彩
普洱非遗正以强劲活力融入日常肌理。2025年是“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元年,社会各界“共享非遗”氛围尤为热烈。春节期间,普洱国家级瑰宝“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普洱茶制作技艺”与省级项目“傣族象脚鼓舞”受邀登上央视《非遗晚会》殿堂;来自普洱的彝族音乐人以过山号、打歌等非遗将云南风情带入清华、复旦学府;傣族象脚鼓舞、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等在苏州古城绽放光彩。同时,普洱以49场“非遗贺新春”活动掀起热潮——非遗集市人头攒动,民俗拜年情意浓浓,歌舞展演引人驻足,技艺体验妙趣横生。游客在此触摸非遗温度,聆听民族故事,文化魅力正转化为消费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全市新增3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7家省级非遗工坊,茶咖小城的非遗文脉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守护中生生不息、焕发新光彩。
博物馆里“邂逅”普洱,文化点亮创新利用
普洱市博物馆化身文化的创新工坊。“2025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巧妙融合普洱历史、蛇年生肖与非遗艺术,吸引市民在文物环绕中体验年俗茶咖生活。同时,“文物里的普洱”系列活动以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线上视频探秘等方式,吸引47.66万人次踏访文明印记。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普洱印记”文创系列:景迈山古茶林、茶马古道等文化符号化作32枚精巧印章,藏于卷轴、折页之间。观众手持“通关文牒”在展馆收集印记,将“世界茶源”的千年气韵化为可带走的烟火记忆。联动企业打造的“博物馆+茶咖庄园”“研学+非遗”定制路线,更让文化探索延伸至普洱山水之间。
文艺盛宴惠及万家,城乡共享艺术之光
文化惠民如春风化雨,浸润城乡每个角落。从波兰爱乐乐团奏响的新年乐章,到哈尼族舞蹈《甜甜甘蔗地》角逐全国群星奖的蓬勃身姿;从“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373场演出跋山涉水滋养乡野,到“彩云之南等你来”525场夜间活动点亮城市星光——仅2025年上半年,超过1500场群众文化盛宴,让艺术种子在普洱大地生根发芽。无论城市广场还是村寨院坝,文化之水正源源不断流淌至百姓心田。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唯有融入当代生活、回应人民需求,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通过政府主导、创新驱动、全民参与的模式,普洱将非遗与文物的“老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的“新名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普洱“样本”。
文旅头条通讯员 姚梦溪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普洱市博物馆 云南普洱大剧院 供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