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国云南路建集团组织经营团队赴曲靖市麒麟区西门街片区,沿着省委书记王宁近期的调研之路开展实地考察,通过沉浸式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探寻这座老街在“微改造”中焕新的实践逻辑,从精细化设计到可持续运营,从文化传承到业态创新,全方位解码城市更新背后的时代智慧与匠心哲学。
据介绍,西门街改造遵循“最小干预、最多保留”原则,政府牵头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居民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房屋修缮,通过“修旧如旧”实现建筑原真性的保护。管网改造、石板铺设、美化亮化等工程,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这正是云南路建团队此行最关注的“民生细节”。既要守护老城的“根”,又要培育新经济的“芽”,保留历史记忆是改造的首要原则。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团队与西门街项目实施方深入交流,西门街对每栋建筑进行评估分类,采取“一栋一策”个性化方案,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与文化底蕴。街道社区通过租金减免政策吸引创业者,将老院落打造成集老街记忆展示、网红带货和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特色院落综合体;优先支持文创、特色书店、茶咖、传统美食等新业态,常态化举办文创市集、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旧院落+新经济”融合发展。
不仅如此,西门街改造项目“共建共享”的机制也令团队印象深刻。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制定规划标准、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专业化企业负责具体实施与后期运营;而居民全程参与改造决策,从前期规划到业态选择,从公共设施布局到施工细节,充分保障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当居民成为更新改造的“主角”,老街的改变自然有了最深厚的根基。
这场考察为云南路建转型提供了多维启示:理念上,城市更新是系统性工程,需站在城市全局统筹谋划,突出公用性、强化功能性、重视传承性、凸显幸福感,以“一楼一策”“一街一韵”的精细化模式平衡保护与开发;技术上,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基建融合,探索“投资+设计+运营”一体化模式,从单纯施工方转型为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文化上,需深挖地方非遗、老字号等文化IP,通过文创开发、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延续城市文脉,让每个项目成为有故事的空间;协同上,要借鉴“政府-企业-居民”共建共治经验,以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更幸福。
中国云南路建表示,将以西门街为样本,加快从“建筑商”向“城市经营商”转变,在云南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的浪潮中,争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历史文脉的守护者、宜居生活的创造者,用匠心为城市书写更温暖的新篇章。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周文璟 唐黛玲 文
中国云南路建供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