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香引“新村民” 孟连娜允镇解锁乡村旅居“新密码”

清晨,在鸟语花香中醒来;上午,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处理工作上的事务;下午,走进村寨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夜晚在咖啡环绕的民宿中进入梦乡。来自上海的小姚以这样的状态,已经在孟连县芒掌村的咖啡庄园生活、工作了近3个月。

今年以来,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以一杯咖啡为媒,闯出了一条“咖啡庄园+年轻化数字旅居”的特色之路。在这里,乡村文旅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打卡,更成为吸引年轻数字游民驻足、创业的“引力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别样活力,一幅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杯咖啡改变的旅居模式

这个新的旅居模式,始于娜允镇“新村民”陈单奇与咖啡的不解之缘。2012年,作为“寻豆师”的他,因一个咖啡公益帮扶项目走进孟连,手把手向当地咖农传授种植、加工技术;2018年,乘着娜允镇“引才兴农”政策的东风,陈单奇毅然扎根芒掌村,在娜允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牵头成立咖啡专业合作社,为乡村旅居写下了最初的注脚。

思路决定出路,去年以来娜允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咖啡产业及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芒掌村的自然、文化优势,积极引入沪滇帮扶、乡村振兴、社会资本,建设农文旅三产融合、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建设项目,打造出集咖啡体验、生产加工、生活工作、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芒芒村咖啡社区”。

不久前,芒芒村咖啡社区在陈单奇的带领下,启动了为期100天的内测,一场跨越山海的“共创之约”就此开启。来自全国25个省份、56座城市的194名数字游民齐聚于此,他们中有设计师、程序员、自媒体人,涵盖63种不同职业。这些带着新思路、新创意的年轻人,用各自的视角为社区“把脉”,让这座藏在滇南的咖啡庄园焕发出别样生机,芒芒村咖啡社区不仅成为年轻人旅居地,也成为孟连县人才的聚集地。

(旅居游客体验社区项目)

年轻人爱上的乡村旅居

与传统旅居项目主打“慢节奏养老”不同,芒芒村咖啡社区精准瞄准了追求“诗与远方”又不愿放弃事业的年轻群体。在这里,高速网络、共享办公区、露天泳池等“都市配置”一应俱全,既满足他们远程办公需求;咖啡采摘、傣族织锦体验等特色活动,又能让他们沉浸式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我们就是要让年轻人看到,乡村不仅有田园风光,更有发展机遇。”陈单奇介绍,社区还化身“人才服务驿站”,为有意留下创业的数字游民提供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旅居游客听讲解了解庄园)

数字游民的“乡村安家记”

“初来乍到,就收到了定制的《社区体验卡》,跟着‘老村民’逛庄园、在公共厨房学做傣家菜,还和村委会的人一起吃了顿热乎饭,一下子就不陌生了。”这是数字游民对芒掌村的初印象。

为了让“新面孔”真正变成“自家人”,“芒芒村咖啡社区”设计了一套暖心的融入路径:先是“沉浸式体验”,在咖啡香与傣家风情中熟悉环境;再是“深度式融入”,结交本地朋友,跟着社区组织的周主题活动走遍孟连,挖掘产业里的商机、民族文化中的非遗故事;最终走向“共创式扎根”,通过分享会碰撞想法,找到自己想在乡村深耕的事业。

来自陕西的设计师唐唐,正是这场“安家记”的参与者。“清晨伴着咖啡香做设计,午后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傣陶,傍晚和村民围坐在火塘边煮茶聊天,这种‘工作+生活’的平衡,是在大城市里想都不敢想的。”内测结束后,她果断决定留下,成为芒掌村的“新村民”。

(芒芒村咖啡社区露台风景)

“咖啡旅居”照亮乡村振兴路

“以前守着咖啡林没盼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能跟着陈老师学技术。” 芒掌村村民岩依的心声,道出了当地农户的生活变迁。

芒掌村近年来咖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已达4200余亩, 全村有408户村民从事咖啡相关的产业,咖啡鲜果产量可达3400吨,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随着“芒芒村咖啡社区”的出现,芒掌村已从单纯的 “咖啡种植村” 转型为 “咖啡文旅打卡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娜允镇的“咖啡旅居”模式正从芒掌村走向全县。在洪安村联斯达山泉咖啡庄园,“云海+咖啡”的独特景观吸引着大批游客,近十间“推窗见山、抬头望云”的民宿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亲手制作一杯高山咖啡,更能沉浸式感受山间生活的惬意。

“现在庄园旅馆平均一个月能够开出80-90间房,楼上的咖啡体验区节假日一天接待量最高可达400人,数字游民、外地游客的到来给我们洪安村发展带来了新生机,庄园主理人刘玥晴介绍。

随着咖啡旅居产业的不断壮大,娜允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在鼓励、支持各民族村寨发展农文旅项目的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积极策划打造村落的美食、民族文化、非遗体验节庆活动及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致富。

从一杯咖啡到一种生活,如今,孟连县娜允镇正以创新之笔,让“咖啡旅居”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吸引更多人走进这里、留在这里。

(咖农在基地采摘咖啡)

文旅头条通讯员 段银娇 罗姣 文

芒芒村咖啡社区 供图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张楠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