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打造“五种模式” 构建互嵌式社区新格局

近年来,楚雄州积极探索推广“五种模式”,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城市更新+社区”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社会互嵌交融。聚焦城市规划建设,以棚户区、老旧小区等连片更新改造为抓手,针对老旧小区小、散、乱的情况,充分考虑社区、小区居民生活便利性、宜居性,打通邻近老旧小区“隔心墙”,将老旧小区连片集中整合起来,构建各族群众交错聚居的大型小区,推动各族群众嵌入式居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入式小区生活模式。在禄丰市惠民路社区,切实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将原来20个老旧小区通过“拆临、拆违、拆墙”,合并成面积达0.9平方公里、辖1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890余人的惠民路社区,社区做好“融通、惠民、和美”三篇文章,通过实施党建引领网格精细化治理,将民族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在网格楼院内精心打造集便民服务、居民议事、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实现了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数据清、底数明、全覆盖、零距离。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精心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居民服务等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青年之家”活动室,依托社区3支文体活动队伍及5支志愿服务队伍,培养一批社区少数民族文体骨干,开展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活动,满足各民族居民的文体活动和生活服务需求,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打造“文旅+社区”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文化互嵌交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在楚雄市彝人古镇社区,少数民族占社区总人口的43.3%,入驻经营民族特色服饰、餐饮、住宿、工艺品等商家2702家。社区坚持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和谐,积极调动辖区内公共单位、商贸企业、各类协会和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繁荣发展旅游小镇结合起来,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打造集文化旅游、居住生活、商贸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城市社区。针对少数民族人口多、流动人口多、外地游客多、境外人员多的实际,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构建社区、片区、楼栋、单元“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社区干部“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做好社会矛盾的排查、调解、法律援助,及时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旅游纠纷,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社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将火把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风情的集中展示区,成为民族文化走出楚雄、走出云南的重要传承和展示平台,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无缝衔接。

打造“就业+社区”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经济互嵌交融。聚焦高质量就业目标,依托农业优势、工业基础、文旅资源和中彝医药资源,坚持特色与优势结合、城镇与乡村融合、创业与就业联动,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打造“用工企业+用工平台+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就业模式,通过搭建“管家式”劳务平台、营造“家庭式”用工环境、探索“员工式”规范务工方式,构建各民族务工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民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问题。在永仁县“幸福里”社区,县国投公司利用国有闲置用房,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能容纳400名务工人员吃住的“幸福里”社区,通过组建社区劳务公司,将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服务专员完全打通,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构建弹性精准用工新模式,把周边不同县区、乡镇的不同民族的零散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起来,实现“第三方贴心服务、企业安心生产、群众省心务工”的劳务用工平台,构建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三方共赢”的社区模式。自投入使用以来,社区平均每天入住务工人员近300人,每年可提供20万人次用工量,社区各民族务工群众不分你我,共事共乐、互嵌共利,实现“同增收”。在探索打造永仁“幸福里”的基础上,楚雄州结合重点产业、企业、园区发展实际,推进“幸福里”社区迭代升级,建成“幸福里”社区26个,提供岗位9.13万个、帮助20余万名产业工人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让幸福就在“幸福里”成为常态化就业服务新模式。

打造“易地搬迁+社区”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空间互嵌交融。以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为契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搬迁安置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各族群众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变“小聚居”为“大杂居”。在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该社区居住着汉、彝、回等11个民族1942户8000余人,针对社区居民较多,矛盾复杂,群众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根据小区每个单元的居住情况,创新城市网格化管理方法,打造“五星服务”品牌,把1942户居民划分为五个星级,形成社区、片区、居民小组、楼栋、单元“五位一体”的网格管理体系,建立起党员示范带头、干部各负其责、各族各界群众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成立楚雄市第一家社区法庭,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三官一律”进社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并建立社区协商议事会,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楼幢,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打造“旅居+社区”模式,促进各民族群众心灵互嵌交融。充分发挥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舒适的居住环境优势,吸引大量居民从“旧故乡”到“新故乡”旅居享受生活,通过系列休闲娱乐、医疗康养、赛事活动、民俗活动等,推动“候鸟”人群与当地居民的深度融合,享受“家一般”的旅居归属感,切实增强旅居“新成员”对旅居地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在永仁县,积极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永仁实践,推出“民族团结+体育+康养”业态,举办“幸福里·全民健康欢乐跑”、滇川联谊气排球邀请赛和全民周末健身赛等赛事品牌,吸引昆明、成都、重庆、攀枝花等地1.3万余人(次)到永仁旅居生活,体验水果采摘、乡村旅游、避暑休闲和参与体育赛事等,促进旅居人群与本地居民融合发展,全力打响“阳光永仁·四季康养·自在宜居”品牌。在元谋县,着力打造“21℃暖冬之城”品牌,制定出台《康养旅居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配套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构建“候鸟”+“康养”+“退休返乡”“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探索服务进社区、小区、景区和院区的“四进”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及智慧留守老人服务平台,为旅居人群建立10000余份健康档案。同时,引进21度时光、云之蓝等26个康养地产项目,建成4A级元谋人世界公园、龙川江生态湿地公园等康养综合体,构建“景区+社区+疗养”一体化格局,目前已建成28个高品质康养旅居项目和49个园林式居住小区,旅居购房比例达82.18%;改造、新建旅居养老业务用房3.8万㎡;建成养老机构39个,提供床位1437张。近三年来,吸引东北、川渝等地8万余名“候鸟族”到元谋旅居越冬,3380户“新元谋人”安家落户。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董华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