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咖谷佤族织锦记: 经纬间,织就一段故事

走进有风咖谷佤族织锦非遗工坊,首先闯入眼前的,是庄重的黑为底、炽烈的红为饰的织锦色彩。它们并非安静的色块,而是附着于一排排古老的织机上,在经纬交错的缝隙间,诉说着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呼吸与脉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在有风咖谷变成了手中可触、可感、可参与的鲜活叙事。非遗传承人李宪兰正俯身于一台织机前,她的手指灵巧地牵引着红色的纬线,在黑色的经线间穿梭往复,动作沉稳而富有韵律。在她看来,佤族织锦是“紧密而厚重”的,一如这个民族坚韧的性格。上面的纹样,并非随意勾勒的图案,而是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密码。“波形纹、菱形纹、牛头纹、木鼓纹……我们把看到的、喜欢的东西都织在里面。”

如今,最常出现在她织机上的,是充满力量的牛头纹与神秘古朴的木鼓纹。“在我们佤族的文化里,敲响木鼓,便是与上天、与祖先对话,”李宪兰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虔诚,“这实际上,是一种祈福。”

在有风咖谷,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悄然碰撞,织就出一幅非遗传承的生动图景。传承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李宪兰的眼中闪烁着创新之光:“从我自已来说,就是要把现代的、时尚的东西,融入到佤族织锦当中。”这一理念,在有着“左手咖啡右手茶”独特风韵的普洱,找到了绝佳的落脚点。承载着古老木鼓纹样的织锦,化作了咖啡杯的隔热杯套,包裹着来自有风咖谷的醇香;传统的土陶茶杯,也因为一抹佤锦纹饰而瞬间生动,当热茶的蒸汽氤氲升起,仿佛也唤醒了纹样中沉睡的古老灵魂。

坐在织机前,亲手体验“一经一纬”的奥妙。指尖感受着棉线的韧性,听着梭子穿行的“沙沙”声响,看着代表祝福的木鼓纹在自己的参与下,一寸寸地从无到有,逐渐呈现,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成就感与宁静。也可以选择制作一个小巧的织锦茶福袋或是一个别致的冰箱贴,这短短的20分钟体验,是一次与民族匠心最直接的共鸣。这不只是一件独一无二的非遗手作,更是一段与传统对话的静谧时光,是一份被织进红与黑里的祝福。

“作为佤族织锦传承人,我的责任就是讲好佤族织锦这一块布的故事。”李宪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让这一块布,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有风咖谷,佤族织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老技艺,它是手中正在编织的福袋,是咖啡杯上跳跃的木鼓纹,是呼吸间便能勾勒出的、带着温度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每一次穿梭,每一件作品,都是文化传承的星火,是乡村振兴路上盛开的织锦之花。

文旅头条通讯员 胡叶 文

苏剑锋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于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