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集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了魏晋时期的彝族;从本集开始,我们将分四集来展示一下唐宋时期的彝族。
唐宋时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彝族辉煌历史篇章中分量很重的时期。
南诏国是公元8世纪初的彝族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政权共传13王,统治时间264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存在过的延续时间最长、辖区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南诏政权基本与唐王朝相始终,南诏与唐王朝关系密切,为唐王朝的一个臣属政权。
自杞国则是宋代彝族在今滇东地区建立的奴隶制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和自杞国为唐宋时期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好,我们先从南诏政权的建立说起。
公元7世纪初叶,分布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的乌蛮和白蛮等,成了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邓赕(dǎn)诏、施浪诏、浪穹诏等6个大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位于今天巍山坝子内、地处其他五诏的南部,史书称南诏。
蒙舍诏的建立者蒙舍龙及其子细奴逻是彝族先民乌蛮蒙氏,发祥于今巍山县。唐贞观年间,蒙舍龙在今巍山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蒙舍龙自称诏王。
公元738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统一六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奴隶制政权。唐王朝于是封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同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公元739年,皮罗阁迁居太和城(今大理),南诏成为雄踞一方的强大地方民族政权。公元765年,阁逻凤命其子凤伽异在今昆明市建立拓东城,正式统治滇池地区。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国,建大长和国。历时264年、共传13代王的南诏政权宣告结束。
我们再来看下南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南诏的行政机构设置完备,南诏国内地位最高的是南诏王。南诏王位采用父传子、父子连名制的特殊继承方式,确保乌蛮蒙氏家族世代传承,巩固南诏蒙氏的统治地位。
南诏时期,人们称南诏王为“诏”,南诏王自称“元”,称臣下为“祖”,有些南诏王自称“骠信”,意为皇帝。南诏时期称王母为“信么”,王妃称“进武”,统称为“诏佑”。
南诏王之下有6至7人清平官,相当于唐王朝的宰相,负责处理军、政事务。清平官中,选1名为内算官,两名为外算官。外算官地位比内算官低一等,他们都是南诏的重要辅臣,每天与南诏王一起共商国事。另外,与清平官同列的还有12名大军将。
南诏内算官和外算官之下设六曹,异牟寻时改六曹为九爽。兵曹掌管军事、户曹掌管户籍、工曹掌管工业、刑曹掌管刑律、客曹掌管礼仪和外交、仓曹掌管仓储和租赋。
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后来又增设“三托”:气托管马,禄托管牛,巨托管仓储,另有掌赋税、管文化等一些部门。
南诏在统治中心洱海地区设有六睑,后增设为十睑,睑相当于内地的州。十睑地区是南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诏的直辖区域,南诏王派王室成员或亲信担任长官。
十睑地区之外,设置节度和都督。在重要城镇常派大军将、王室成员直接管理。南诏在最基层的村庄设村邑理人处,这是南诏最小的政权组织机构。
南诏的军事组织与政权组织紧密结合。南诏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南诏王之下是清平官或大军将,大军将常被派往重要城镇任地方节度或都督,为一方最高军事长官。南诏中央机构中,专设兵曹管理军事,兵曹由大军将担任,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
南诏实行乡兵制,平时人人皆耕,战时人人是兵。南诏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常备军,常备军从乡兵中严格挑选而来,称为“罗苴子”,分为马军和步军。马军要求能文善武,步兵要求体能过硬,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南诏军队的武器主要有剑、刀、枪、弓箭。铎剑是南诏生产的最好的宝剑,多为南诏王佩戴,遇到战事,南诏王把铎剑交给清平官或大军将,代表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南诏国的苍山誓盟:重启唐南友好新篇章
公元751年—754年的天宝战争,严重影响着唐朝和南诏的政治经济关系,唐朝和南诏的友好关系一度出现波折。
公元778年异牟寻登基南诏王位,在唐朝西川节度使韦皋、南诏清平官郑回等人的斡旋下,南诏王异牟寻重新归附唐朝。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赵莫罗眉、杨大和眉、杨传盛等三路使者分赴成都,在西川节度使韦皋护送下到达长安,表达南诏归附唐王朝的诚意,受到唐王的热情接见与盛情款待。
公元794年正月,受唐王朝使谴,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一行人到达南诏都城阳苴咩城,向异牟寻宣读诏书,异牟寻带其子寻阁劝及众大臣,与崔佐时一行在苍山之巅举行南诏与唐王朝结盟仪式。
唐王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并授予“贞元册南诏印”,双方签署了南诏臣属唐朝、唐朝尊重南诏充分自主权的盟约,并以《云南诏异牟寻与中国誓文》的形式诏告天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苍山誓盟。盟约《誓文》后来完整地保存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之中。
苍山誓盟是唐王朝和南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苍山誓盟谱写了唐王朝与南诏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它表明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集的最后,我们来看看四通八达的南诏交通。
南诏时期的交通十分发达,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诏都城阳苴咩城是中原联系南部、中南半岛地区以及印度的重要中转站。
北至大雪山道,从今天的大理经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至西藏芒康分道,两道经拉萨通达印度噶伦堡,东道入四川经康定到达成都。
南至海上道,从今天的大理进入保山后南下,经德宏地区进入缅甸达杰成(元代称“江头城”),再往水路或陆路沿伊洛瓦底江至孟加拉湾出海,是南诏联系中南半岛地区的交通动脉。
南诏时期开通了今云南腹地南下西双版纳至中南半岛中南部的道路。一条从今天的大理或楚雄,途经景东、镇沅、普洱到达景洪,元明时期称为 “贡象下路”。
另一条是元代以后由昆明经建水、元江通达景洪的道路,近代建昆明至景洪的公路,大体上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而建设的。
好了,第十集的内容“唐宋时期的彝族”,我们主要说的是与唐朝同时期的南诏国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军事和交通情况。下一集中,我们将介绍灿烂的南诏文化。欢迎继续收听收看!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