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十六集

朋友们好!本集我们介绍明清时期的彝族文化艺术。先来看最古老的彝文石刻——禄劝镌字摩崖。

镌字摩崖又名凤诏碑,位于禄劝县法宜村边高达数丈的峭壁上,为国内最早的彝文碑记之一,相传为彝族凤阿雏、凤来玉两人所刻。记述了明代凤氏14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家族谱系,追溯了彝族开发滇池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

镌字崖石刻目前保留较完整的有三方,一方彝文石刻居中,其他两方汉文石刻分布左右。记载了凤氏称雄于世,多次奉朝廷之命征战,凯旋而归,受到朝廷嘉奖情况,以及举行彝族祭祖大典的盛况。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语言、文学等方面。

禄劝镌字摩崖与贵州大方县《千岁衢碑》和大渡河修桥彝汉双碑同为我国最古老的彝文碑记。早在20世纪初,镌字崖彝文石刻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关介绍文章从未间断。

禄劝镌字崖是研究彝族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表明,早在明代以前,彝族文字已发展成为相当完备的一个文字系统。

再来看昭通彝文碑与石屏彝文墓碑。

近年来,在滇东北昭通境内发现了多方明清时期的彝文碑刻。现存于昭通市实验中学汉碑亭内的禄米勒彝文碑,有15行彝文、4个汉字,碑面为65 X 43厘米,彝文面刻60 X 27厘米。

碑文内容介绍了彝族六祖布部和默部分布迁徙情况。另外,镇雄公园的《千秋万代碑》彝文碑、板桥镇曾延元彝文墓碑、场坝乡麻园倮海寨彝汉合璧的王朝元、王于坡墓碑和纯彝文碑,以及彝良虎丘村的黄氏神祖碑、绥江新滩镇彝文摩崖等,对研究滇东北彝族历史文化和彝族文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1985年发现于滇南石屏县龙口村马鞍子山的李茂墓碑,是滇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彝文古墓碑。墓主李茂,公元1499年(明弘治12年)出生自蒙自,嘉靖年间迁到石屏龙口村。彝文石碑呈上窄下宽的椭圆形,通高63厘米,碑头宽15厘米,碑身宽31厘米,碑脚宽30厘米,厚24厘米。碑文从右向左直书,全文51字。该碑对于研究南部彝文和方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接下来我们看看云南最大的文庙——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云南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文庙北路。

建水文庙最早建于元代,现在可见的文庙由明、清两代按照当时全国的统一布局和规划扩建而成。占地面积114亩,共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由一殿、二庑(wǔ)、二堂、二阁、二门、三祠、八坊构成。平面布局采用我国古建筑传统的对称庭院方式,在中轴线上布局主要建筑。整个建筑群主次十分分明,布局科学严谨。

文庙前门正中巍峨的牌坊上题“洙泗渊源”四个字,悬挂着“文庙”横匾。入内是第一进院落,内有四坊和碑刻数十通。往里走,入“棂星门”后进入第二院落,内建有“文昌阁”“魁星阁”,以及“名宦”“乡贤”二祠。

入“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三进院落,正中是大成殿,两侧是东、西两院。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建于元代,这是专奉孔子牌位的建筑,明代重修后改名为先师庙。殿后的石碑,记载着元、明、清时期祭祀孔子的盛况。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姚安文峰塔和德丰寺。

文峰塔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城南独树山巅。文峰塔始建于公元1569年,公元1596年重建,公元1803年曾进行维修增高。塔高28.26米,呈六方形,由须弥座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文峰塔造型大方,巍峨壮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仍巍然屹立,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城南大街的德丰寺,是目前楚雄彝族自治州尚存最早的明代木质构架建筑,堪称云南建筑艺术的杰作。德丰寺创建于明洪武年间,全无钉楔(xiē)的痕迹。建筑群由前堂、二堂、正殿和两厢两耳组成。

德丰寺正殿的“斗拱”是德丰寺的一大特点,“斗”为方形木块,上大下小,如覆斗状,其位置在屋檐下的柱子与房顶交接处,可使屋檐加远。“拱”是一块两端削成弯山状的长方形木块,起到前后左右伸长挑出的作用。现在,正殿供奉着清初彝族著名文人高奣(wěng)映的铜铸睡像。

接下来,再让我们欣赏巍山《松下踏歌图》和石屏《罗色壁画》。

位于巍山古城南10公里的巍宝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瞰着古城。巍宝山是昔日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的耕牧地。主峰高2509米,峰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山上古木参天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1992年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巍宝山是中国13座道教名山之一,自唐代以来不断营建到清代中叶,20多座道教宫观殿宇遍布全山,巍宝山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各具特色。不仅有反映南诏历史的南诏祖庙土祖庙,也有唯一幸存的清代彝族踏歌壁画的文昌宫;既有规模宏大、供奉道教始祖老子的青霞观,还有以建筑奇特、精雕细镂、保存完整著称的长春洞,成为全国有名的道教丛林。

道观建筑群与邻近的观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和谐共处,交映生辉,蔚为壮观。1987年12月,巍宝山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于文昌宫龙潭殿文龙亭亭壁上的《松下踏歌图》,也称《彝族踏歌图》,绘制于公元1759年(清乾隆24年),是至今云南乃至国内发现最早的彝族踏歌壁画。壁画描绘了18世纪中期巍山彝族风情习俗景象,内容为节日期间彝族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踏歌的情景。

彝族踏歌图的画面,远处山峦起伏,在近处的一株苍树下,30多个彝族男女在草坪上围成圆圈正欢歌起舞。圆圈内有3人,2人吹芦笙,1人吹笛,边吹边舞,大步跳跃;圈外的3人,1人弹琵琶,1人吹笙,1人扬扇伴舞助兴。环圈而舞的30多人男女老少随着笛子、芦笙的节拍跳唱,有的扬手,有的转身,有的牵手,各具神态。

彝族踏歌图中的服饰显示,男子头戴斗笠,身穿无领对襟衣,外罩长衫,脚穿云头鞋。中年妇女头盘黑布包头,上身穿无领领褂,腰系麻布围腰,下身穿宽裤脚裤子。《松下踏歌图》中出现的服饰与今天巍山彝族服饰基本相同,对于我们研究滇西彝族的节日、歌舞、服饰、习俗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罗色壁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冒合乡的罗色庙正壁上,罗色,为彝语,意思为部落首领。为纪念率众与妄图侵占异龙湖一带的外族而战死沙场的明末世袭土知州彝族首领马赫奴,当地彝族群众于公元1845年(清道光25年)建立了罗色庙。

罗色庙壁画创作于公元1846年(清道光26年),共有9壁,壁画全长16.96米,宽2米,内容分“出师”“拒敌”“凯旋”三部分,画面从左到右,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而成。

壁画场景宏大,人物众多,面目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是研究明清时期异龙湖地区彝族的政治、经济、民族服饰、礼俗及壁画艺术的珍贵资料。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当地彝族要在庙内举行祭祀活动,并进行歌舞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好了,明清时期的彝族文化艺术,本集就介绍到这里,下集我们将继续讲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彝族文化艺术。欢迎继续关注,我们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