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澜沧县图书馆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惠民新路径,实现服务方式从“阵地服务”到“多元服务”的转变,同时结合“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全民阅读步入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文化惠民再上新台阶
自2018年以来,澜沧县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现建成县级总馆1个、乡(镇)分馆20个、村级服务点165个。澜沧县以村级农家书屋为基层服务网点,构建以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为分馆、以图书流动服务车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了覆盖城乡、资源共享、普遍均等的三级式图书馆服务网络,将全民阅读活动向分馆延伸,使分馆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切实保障;组建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到文化惠民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送书下乡”志愿活动,突破传统阵地服务的地域限制,将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覆盖城乡的网络服务体系,让读者可以就近享受公共阅读服务,使阅读推广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截至目前,澜沧县图书馆共开展“送书下乡”志愿活动4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
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澜沧县图书馆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为民、惠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氛围。今年以来,澜沧县图书馆组织举办“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活动,猜灯谜、自制灯笼等游戏环节共吸引1000余人参与;不断深化“阅读之城”创建活动,提升“书香澜沧”建设水平,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全民阅读氛围,联合澜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澜沧县文明办、澜沧县新华书店开展“书香澜沧·阅读有你”朗读擂台赛活动,目前已举办5期活动,共60名朗读者参赛;同时以免费开放服务为载体,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以来,澜沧县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万余人(次)、借阅文献图书8101册(次)、办理图书借阅证50张、上架新书730册、收集整理录入地方文献285册。
服务网络呈现新局面
面对全新的数字化阅读趋势,针对手机等移动设备上阅读率迅速增长的情况,澜沧县图书馆高度重视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建设,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图书展等渠道,向读者推荐优秀书目,让阅读全方位走进读者生活,发挥数字化阅读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提升了全民阅读的影响力。同时,全力打造“移动图书馆app”线上服务功能,让用户可以随时在线查询馆藏图书,实现一站式检索,随时随地阅读电子图书、期刊、报纸、视频等图书馆数字资源。截至目前,澜沧县图书馆已通过线上渠道推荐新书200册(次),推出超新名师讲坛90场次,举办线上阅读活动10次,共2721人参加活动。
全民阅读展现新活力
澜沧县图书馆积极开展“书香九进”阅读推广走基层活动,坚持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文化引领精神风尚,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农家书屋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服务职能,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因地制宜、有效结合、创新管理,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多吸取精神粮食,解决群众“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进一步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阅读逐渐成为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乡村文化“蜕变”的催化剂,进而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截至目前,澜沧县图书馆共开展“书香九进”阅读推广活动10次,惠及群众7000余人。
“国门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广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澜沧县图书馆积极搭建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丰富和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中、缅边境人民群众的“胞波”情谊,解决边境地区群众“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积极推进澜沧县“国门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澜沧县两个边境乡、边境村、边防派出所及边境检查站建设“国门书社”,在边境一线营造更加科学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公共借阅空间、培训学习空间、文创空间和休闲空间。截至目前,澜沧县共建成9个“国门书社”,已签订2份军民共建协议书、5份警民共建协议书。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功能,才能使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澜沧县图书馆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澜沧县图书馆将着力推动“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深入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厚植阅读土壤,为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建设“书香澜沧”打下坚实基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李娅春 石炳健 文
澜沧县图书馆供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