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普洱实践”,澜沧大歇场乡村文化建设有何“秘诀”?

日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布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确定了30个项目作为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普洱市3个项目入选。其中,由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茶乡大舞台 全民共参与》获评全民艺术普及类典型案例、《“数字化”建设 让普洱文物触手可及》获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典型案例,由澜沧县人民政府推荐的《传统文化赋能 让茶马古村“火”起来》获评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入选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这3个普洱项目

有何经验做法可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澜沧县大歇场

一探乡村文化建设的“秘诀”

传统文化赋能 让茶马古村“火”起来

——普洱市澜沧县大歇场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大歇场是拉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杂居村寨,隶属澜沧县糯扎渡镇雅口村。作为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因常有往来马帮在此歇脚过夜而得名。少数民族杂居、马帮往来、长期刀耕火种等历史,使不同民族的文化、马帮文化在此地交融碰撞、借鉴融合,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生态文化底蕴。大歇场在文化的引领和助推下,以“文化赋能,振兴乡村”的方式将传统民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走出了一条依托农民画、绝版木刻、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休闲体验、特色餐饮、乡村博物馆为亮点的乡村旅游新路子。如今,大歇场寨风文明、寨容寨貌整洁、基础设施趋于完善,逐渐形成了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综合体。

二、主要做法

(一)以文化为魂,突出村寨特色个性

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马帮文化、生态文化,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歇场村民小组以资源为根挖掘乡村个性,建设茶马古道上的特色村寨,以乡村文化旅游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大门。大歇场相继修复了茶马古道,建起了风雨桥、文化活动室,以及澜沧县第一批“小喇叭进农家”项目示范点、澜沧县文化馆“三区”人才文化服务点、文化宣传示范点和流动图书室示范点。


同时,还建成了澜沧县第一家农民画培训基地、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一张张出自当地村民之手,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民版画更是远赴北京展出。“驿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民居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引爆点”,也成为村民实现致富梦想的“舞台”。目前,大歇场特色村寨项目大部分基础设施已完工,并按计划逐步完善,村舍换上了新装,在“爱情湖”泉潭周围,一个小型商贸区初见雏形,潭水与远处的茶园屋舍相映成趣,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二)以文化为核,打造茶马古道博物馆及民宿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大歇场建成了澜沧县第一个乡村茶马古道博物馆。茶马古道博物馆展厅面积达700平方米、展品超过3000多件,主要涵盖历史、文化、社会、人文、民俗和尊祖尚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以丰补歉等内容。博物馆第一层是茶马古道文化展,装修风格极具马帮特色,屋子里随处可见当年马帮用过的石水缸、马驮子、油灯、炊具、蓑衣、竹编包等老物件,尤其是茶马古道微缩景观,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热闹景象。第二层是木刻砖雕文化展,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


茶马古道博物馆自2017年建成至今常年免费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游客30000余人次,成为了大歇场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澜沧县文化馆积极利用茶马古道博物馆的平台和空间,筹建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的党史教育展厅,结合与寨子毗邻的“宁江县人民政府旧址”红色遗址,组织百姓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和激发广大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2021年,博物馆内开设的驿风往事客栈被省文旅厅、省商务厅评定为纳入奖补的高等级旅游民宿,对澜沧县旅游民宿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澜沧县文化馆馆长李剑锋的指导下,当地百姓纷纷在村寨内建民宿、摆摊设点、开餐饮,现有民宿12家、农家乐6家、摆摊点20余处。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澜沧县坚持政府引导、多方扶持、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大歇场实施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着力把大歇场打造成为“特色凸显、产业兴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的示范样板。为此,澜沧县文化馆秉持“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的核心理念,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以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大歇场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成效明显。


绝版木刻是大歇场传统的非遗技艺,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至今大歇场村民还保留着在民居的房梁和门窗上雕刻绘画的传统。自2018年开始,澜沧县文化馆每年都以“请进来教学,送出去学习”的方式,在大歇场开展绝版木刻的教学培训和研习活动,让更多艺术家将目光聚焦到这里,让传统民族文化以绝版木刻为载体向外传播,助力大歇场的乡村文化振兴,至今已举办绝版木刻学员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100余人。


随着澜沧县第一家农民画培训基地、农民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在大歇场落户,更让大歇场绝版木刻声名鹊起,一张张出自当地百姓之手,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民版画让人们爱不释手,争相抢购,为村民带来了实实际际的收入。这些作品还走出家门、跨过澜沧江,远赴昆明、上海、北京进行展出。这些出自地道农民之手的画作主题鲜明、形象饱满、立意巧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味道。


大歇场农民画培训基地、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的落成和运营,既使民间非遗技艺得到了传承,也为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拓宽了思路。同时,绝版木刻这一文化品牌还为大歇场乡村文化振兴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澜沧县关工委的牵头下,大歇场与上海复旦大学美术学院达成协议,将在村内建设研学基地,形成一个以美术教学、创作、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艺术区域,为把茶马古村大歇场打造成“云南绝版木刻艺术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培植乡村文化

大歇场至今沿袭着“唱山歌、弹弦子、吹号典”等不少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活动。近年来,澜沧县文化馆以“展、演、培、赛”为重点,不断深入大歇场及各村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澜沧县文化馆经过多方努力,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小喇叭进农家”工程,通过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使村民们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丰富当地村民文化生活,澜沧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乡村春晚”“三八节文化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文化遗产日系列展示活动”等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创新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以农村文化爱好者、文化骨干、文化带头人为重点,开展典型培育、选树和推广活动,共开展文化艺术业务培训5期,培训人员400余人次,激发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源动力。


(拉祜族竹编技艺)

三、主要经验

(一)盘活资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依托大歇场毗邻国家级重点项目——糯扎渡水电站、思澜高速公路、普洱市及勐海县的区位优势,将现有文创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发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不断丰富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内涵。

(爱情湖)

(二)加大推介力度,让大歇场名片深入人心

通过培训学习,继续提升大歇场农民文艺队实力,编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上得台面、拿得出手、对得起观众、吸引游客的文艺节目,除了在村寨演出,还要“走出去”展示和交流。继续利用到外地办展、拍卖、媒体宣传等形式,加大大歇场农民画的推介力度,使之发展壮大。通过各级媒体加大大歇场茶马古道博物馆的宣传推介力度。

(三)立足长远,保护传承好现有生态文化

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包括传统文化、村落布局、茶马古道和红色文化遗址、建筑式样风格等。在开发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自然,秉承不篡改、不破坏、去伪存真的宗旨,客观呈现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拉祜族烤茶)

(拉祜族美食)

下一步,大歇场将进一步发掘其作为“茶马古村”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马帮文化底蕴,壮大乡村文化旅游,增加群众收入。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整合当地自然、人文、产业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提振大歇场文化旅游整体品质。继续挖掘文旅资源,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实施好拉祜文化的民心工程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对现有农家乐,民宿规模规格进行全面提升。以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带动游客市场,集聚旅游人气,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把“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胜势”。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整理

资料来源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澜沧县文化馆、麦穗文化、子涵供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