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妈妈喊你回家吃“非遗月饼”啦!

在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香,是中秋的月,是家的光,那就是双柏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传统手工月饼(底土粑粑)的味道。

底土粑粑,以其“土味”十足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承载着大麦地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民族记忆。每当中秋佳节临近,底土村家家户户都会遵循传统,亲手制作这道承载着乡愁和亲情的美食,年复一年,展示着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

底土粑粑的选材讲究自然与健康。面皮的制作选用优质小麦粉和苦荞粉,小麦粉赋予面团足够的筋劲,而苦荞粉则提供了独特的香气和营养,两者结合,使得面饼口感丰富,既有小麦的醇厚,又有苦荞的清新。此外,红糖、白砂糖各一半的甜,香油的清亮,花椒、草果、茴香籽的香,交织成一幅回味绵长的味觉之网。

制作工艺是底土粑粑的灵魂所在。在传统的制作过程中,首先将冷却的菜籽油与红糖、白糖水混合,再将混合面粉倒入其中,搅拌至面团粘稠,开始发酵。发酵后的面团经过称量,分割成均匀的小剂子。在木质圆板上,手工按压成圆形饼状,刷上红糖糖浆,撒上白芝麻,形成饼面的独特装饰。 由于地处山区,没有现代的烤箱设备,人们便采用传统的炭火烤制。或将饼置于特制的铝盆中,放在上下两层炭火之间,或用泥土堆砌成烤炉把饼担入其中,慢火烤制,这种独特的烤制方法,让饼体在炭火的熏陶下,一块块色泽金黄、口感松软、香甜适中的粑粑便新鲜出炉。

底土粑粑的制作工艺,既保留了传统手作的温度,又融入了当地民族的饮食智慧,每一环节都体现了大麦地人民对食物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坚守。入口松软、香甜不腻,回味悠长,是底土粑粑的独特之处,纯手工无添加,土法烤制,暖胃又保健,是爱的传递。

尽管这种月饼没有馅料,表面也略显朴素,但正是这份原生态、无添加的纯粹,让底土粑粑在众多月饼中独树一帜,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自产自销到美名远扬,底土粑粑走出了深山,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这一刻被更多人品尝。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家乡的味道永远镌刻在心底。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迫切需要被我们珍视和传承。又是一年中秋,回家吧!让我们在品尝底土粑粑的同时,共同守护这份美食文化遗产,让这份甜蜜的传统,继续在每一个中秋月圆之夜,温暖万家。

文旅头条通讯员 尹文娟 文/图

责编 徐瑞泽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