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四个节目亮相云南省第十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9月26日,云南省第十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昆明启幕。普洱市代表队携4个精心编排的优秀节目登台,用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歌舞乐作品,在全省舞台上生动展现了普洱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与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本次展演汇聚了全省16个州(市)1200余名演职人员、呈现了74个非遗节目,是新时代云南非遗活力与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展示之窗。普洱市深耕民族文化沃土,历经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导向,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歌舞乐作品,为繁荣全省文化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能。

此次选送的节目以传统非遗项目、民族乡土文化为基础,大胆创新表达,覆盖歌、舞、乐三大艺术门类。参演作品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再现普洱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节庆民俗风情与质朴真挚情感,巧妙将地域文化元素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以民族歌舞乐带领观众走进普洱非遗“大观园”,领略普洱独特的非遗魅力。

节目介绍

传统器乐类:《杀戏围鼓》

《杀戏围鼓》采用传统的“围鼓坐唱”形式,将具有百年历史的非遗“杀戏”搬上舞台。节目在锣鼓“一唱一和”中开始,以杀戏中经典的“正反旗头”和“闹台”鼓点,营造热闹的劳动场景。随后演员登场,伴着“龙虎斗”的吹打乐声,唱起五色祥云的调子,传达平安顺遂的祝福;调子唱完后,演员当场化妆“勾脸”变为红脸关公,在“扫瘟令”中耍起“对刀”,斩杀反派蔡阳,告诫世人做人应讲仁义礼智信、做事要追求真善美。

整个节目短小精悍,既保留了杀戏的老锣鼓、老调子、老打戏,又加入滇剧现场“勾脸”化妆的绝活,看着热闹、听着过瘾,向人们传递了平安喜乐的祝福以及对“真善美”生活的追求。

传统舞蹈类:《砺心》

《砺心》源于孟连县宣抚司礼仪乐舞,融合当地傣族孔雀舞、长甲舞等元素创作而成。当乐响与歌声交融时,舞者的孔雀摆尾渐渐出现在舞台上,由灵动婉转趋于沉稳庄重,展现人们从生于自然、取于自然到战胜私欲、敬畏天地的成长历程,映射当代人在纷繁世界中面临的精神困境,鼓励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在成长中实现自我超越与精神升华。作品既有宣抚司礼仪乐舞的庄重典雅,又具备孔雀舞的轻盈灵动和长甲舞的端凝沉稳,展现了孟连县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既让非遗的文脉在时光中铺展成路,亦使传统礼仪的温润在今天绽放出生生不息的光华。

传统声乐类:《欢聚在传统的节日里》

《欢聚在传统的节日里》以悠扬的传统牡帕密帕曲调为丝线,将澜沧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的盛大图景绣缀得栩栩如生。当牡帕密帕的悠扬遇见芦笙的欢快,随着歌曲“千人万人来自四面八方,穿上新衣裳,传统的节日里汇聚在一起”的旋律,欢庆节日的盛景逐渐在眼前显现:姑娘们的裙摆如孔雀开屏般灵动绽放,小伙们的舞姿似喜鹊登枝般轻快欢畅,还有千人万人手拉手围成同心圆,将欢声笑语洒向竹楼梯田,让幸福欢歌飘向世界遗产地景迈山古茶林的千年茶香……合唱的每一个音符都落在民族团结的节拍上,每一段旋律都唱着家国安康的期盼与庆祝,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美誓言的深情诠释,也是中华儿女对幸福新生活的欢乐颂歌。

创新声乐类:《陀螺之恋》

《陀螺之恋》取材自景谷非遗“打陀螺”,融合彝族打歌调创作,是一首充满创新的情歌对唱作品。歌曲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巧妙地将陀螺竞技中的“绕线”“旋转”等动作与爱情中的追逐、磨合相呼应,展现了彝族青年情侣在陀螺赛场内外的情感互动。

作品在歌词中融入“芭蕉叶”“弦子”等地域元素,在音乐上保留了彝族打歌调(二折歌)的即兴节奏与弦子伴奏特色,既有地方民歌的质朴,又充满现代对唱的张力。副歌部分“妹像陀螺围着你团团转”将爱情中的依恋与陀螺旋转的意象完美结合,凸显了非遗的灵动之美,也赋予情歌浓郁的民族风情,生动诠释了“旋转的非遗,碰撞的文化”这一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之作。

此次歌舞乐展演

将于国庆期间

云南卫视播出

期待您的收看!

文旅头条通讯员 胡珊杰 文

云南卫视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